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隨著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局勢日益復雜,美歐持續加大對俄制裁力度,使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升溫,同時,前線戰斗也愈演愈烈。
當地時間19日,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通報稱,從傍晚開始,俄方成功擊落5架企圖接近莫斯科的無人機。俄航空管理部門隨后透露,莫斯科四座主要機場此前因安全原因實施臨時飛行限制,目前已恢復正常運營。此前,俄國防部發布消息稱,當地時間17日晚間21時至23時,俄軍防空部隊成功攔截并摧毀22架烏克蘭無人機,烏方尚未對此作出回應。
換言之,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火再次波及俄羅斯首都。此次烏軍無人機突襲行動,可能反映出兩種情況:一種是該型無人機具備遠程飛行能力,并成功穿透俄防空系統;另一種是該無人機在俄境內秘密發射,繞過俄方警戒線,從而對莫斯科構成威脅。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反映出俄防空體系存在重大缺陷,或存在多個薄弱點,甚至可能已被滲透,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同時也將加劇俄烏之間的對抗程度。
在俄烏沖突不斷升級的重要階段,接連發生三起引人關注的重大事件。
第一件事,俄方宣布退出雙邊合作機制,俄德關系再度惡化?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月18日報道,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終止與德國簽署的軍事技術合作協定,該命令已于當日發布在俄官方法律信息平臺上。
文件指出,依據俄《國際條約法》第37條,俄決定終止1996年6月14日在莫斯科簽訂的《俄德政府關于軍事技術合作的協議》,俄外交部將正式通知德國方面。此外,俄外交部此前曾明確表示,此舉是對德國政府采取“敵對政策及軍國主義傾向”的回應。
俄烏沖突已持續超過三年,德國對俄施壓也并非新鮮事。此次俄方終止與德軍事合作協議,可能與近期雙邊關系惡化密切相關。
據英國《金融時報》14日報道,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在接受該媒體專訪時表示,如果俄羅斯與北約成員國爆發沖突,德國軍隊將毫不猶豫采取致命手段,對俄軍實施打擊。他強調,目前德國部隊已在立陶宛常態化駐扎,并已做好應對突發沖突的準備,這些士兵“明確自身職責”。
皮斯托里烏斯表示,德國軍隊因二戰歷史長期奉行克制政策,但德國必須“以實力為基礎”才能實現和平共處。他強調,這并非威脅,而是展示自身能力,表達和平意愿的同時,也表明德國不會軟弱或被動挨打。
德國此舉無疑向俄羅斯釋放出強烈“挑釁”信號,俄方則以退出協議作為回應。俄德兩國曾共同推進“北溪2號”項目,并在能源和經濟領域有著廣泛合作,但俄烏沖突導致雙邊關系迅速惡化,合作幾乎中斷,雙方均遭受重大損失。當前俄德關系持續緊張,不僅加劇了經濟損失,也可能為俄與北約之間爆發更大沖突埋下隱患。與此同時,英法等國正討論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遭到俄羅斯強烈反對。俄方宣布退出協議的同時,印度卻為其發聲。
第二件事,印度為俄發聲,指責北約搞“雙重標準”。
據印度《經濟時報》《德干先驅報》等媒體17日報道,針對北約秘書長呂特試圖以“二級制裁”向印度等國施壓,要求其調整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關系一事,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當日作出強硬回應,批評北約秘書長在該問題上存在“雙重標準”。
報道指出,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伊斯瓦爾(Randhir Jaiswal)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印方已注意到有關呂特言論的相關報道,并正在“密切關注事態后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與北約秘書長呂特會晤期間,曾向俄羅斯發出最后通牒,公開表示如果俄羅斯未能在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采取更嚴厲措施,包括對俄羅斯征收高達100%的關稅,并對繼續進口俄石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
若在50天期限內俄烏未能達成停火協議,包括印度在內的多個國家可能面臨美國制裁。此前特朗普政府曾推行“對等關稅”政策,近期印美之間貿易摩擦加劇,印度或將成為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的受害者。
俄烏沖突爆發前,俄羅斯石油主要出口歐洲市場。沖突爆發后,俄對歐出口受阻,轉而以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向印度出口,成效顯著,印度進口俄原油比例從1%迅速攀升至35%。借此,印度構建了多元化的石油供應體系。鑒于俄原油價格低廉,印度也借此機會推動煉油產業升級,以提升出口能力。
美國試圖對印俄貿易施加壓力,損害印度利益,印度選擇為俄發聲并警告北約,實則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也間接向美國釋放信號。此時,美國方面又傳來一條不利消息。
第三件事,誰所為?美國駐伊拉克使館突發爆炸,白宮保持沉默。
當地時間7月19日,美國駐伊拉克巴格達大使館在其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發布聲明稱,當天上午8時30分,美方設在巴格達的外交支持中心發生一起“可控爆炸”事件。聲明稱,美方已將相關情況通報伊拉克政府。
該聲明并未披露更多細節,也未說明“可控爆炸”的具體原因。截至目前,白宮仍未對此事件發表任何正式回應。美駐伊拉克大使館所在的“綠區”區域近年來頻繁遭遇爆炸襲擊,此次事件再次引發外界關注。盡管尚無組織宣稱對此負責,但襲擊明顯指向美國。
此前,伊以沖突升級,美國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空襲,導致局勢緊張。美方曾預計伊朗可能報復其在伊拉克的目標,一度建議部分公民撤離,國務院也要求非必要政府工作人員撤離。但7月18日根據最新評估結果,美方又取消了撤離指令。就在撤離令取消不久,美國駐伊拉克使館設施即遭遇爆炸襲擊,不排除為某些勢力借機嫁禍、攪亂中東局勢。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部署不斷調整,整個地區局勢充滿不確定性,未來中東局勢如何演變,仍需持續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