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孫村鎮中分村的一家“村咖”店內,香氣彌漫。這家由舊窯廠改造而成的網紅咖啡店,正接待著前來體驗農文旅融合魅力的游客。
△ 2025年4月,外國留學生體驗“緩慢咖啡”。
中分村距離城區約7公里,毗鄰著當地的4A級風景區——馬仁奇峰。在青山綠水間,這座擁有600年歷史的江南古村落,一直是當地游客心馳神往的所在。
對于繁昌區政協委員、區文保中心主任汪發志而言,中分村同樣令其心馳神往。不過,這份神往,不僅是來自這一片山水。
“皖南門戶,長江邊上,平靜的繁昌,成了烽火連天的戰場……峨山頭的搏斗,塘口壩的血戰,我們用雪亮的刺刀,暴烈的手榴彈,火力猛烈的機關槍,前仆后繼的沖鋒,把敵人打下山崗……”
抗戰期間,一首《繁昌之戰》在皖南及長江沿岸傳唱開來,鏗鏘有力的音調讓中分村在新四軍軍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從事文物工作的汪發志對這里有了更深的情感。
在中分村村口的不遠處,一座于2006年復建的古宅——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舊址映入眼簾。進入宅內,屋內的陳設便將到訪者的思緒拉回到那個烽煙四起的歲月。
△ 位于安徽蕪湖繁昌區的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舊址。
槍炮齊鳴,喊殺聲震天……1939年11月8日和14日,日軍先后兩次重兵進犯繁昌。新四軍三支隊在副司令員譚震林的指揮下,先后進行了“峨山頭搏斗”和“塘口壩血戰”,分別斃傷日軍50名和300余名。
此戰打出了軍威,震動了各界。葉挺、項英兩次致電譚震林,贊揚“英勇支隊”(第三支隊代號)在塘口壩之戰中,“自我犧牲,英勇奮斗,攻擊勇猛”,大大提高了新四軍的“政治及戰斗的威信”。
這也是5次繁昌保衛戰中的第4場戰役。新四軍政治部主辦的《抗敵報》,發表了題為《保衛繁昌,屏障皖南的偉大勝利》的社論,高度評價繁昌戰役是“蕪湖失守以后最大的血戰”,是“皖南抗戰史上空前偉大的勝利”,它“粉碎了敵人掃蕩皖南的野心,屏障了皖南大后方的徽(州)屯(溪)重地”。
“五戰五捷的繁昌保衛戰,不僅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增強了新四軍的戰斗力,更提高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威信,振奮了中國軍民抗戰精神,鼓舞了軍民奪取最后勝利的信心。”汪發志介紹。
1940年春天,由曲再之、吳薔作詞,何士德作曲的《繁昌之戰》開始傳唱,新四軍與日軍5次爭奪安徽繁昌浴血奮戰的故事,激勵了萬千熱血兒女。
令中分村村民引以為傲的是,5次大捷的指揮中樞,就在中分村。
△ 汪發志委員(右)向孩子們講述八十多年前的烽火歲月。
1938年12月15日,譚震林率領新四軍三支隊挺進銅南繁前線,司令部駐南陵沙灘腳,五團團部及直屬隊伍駐扎中分村。次年4月23日,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及所屬各單位(除醫院外),全部由南陵沙灘腳進駐繁昌中分村。
三支隊司令部進駐中分村后,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斗爭,支隊民運工作隊成立了中分村農民抗敵協會、青年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手工業抗敵協會等抗日團體。此外,還成立了中分村獵戶隊,他們是不脫產的抗日武裝。
歲月更替,發生在中分村上空的烽煙已隨雨打風吹而去,但紅色血脈依舊在這片山水之間賡續。
除了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舊址外,中分村還有譚震林舊居等共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村里對此進行全面修葺維護、升級改造。2021年,中分村抓住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的契機,整合各級各類項目資金,建成可同時容納62人住宿、140人會議、150人餐飲,融合了中分紅色書屋和農村黨建館等功能的中分紅色學堂,獲批安徽省鄉村干部實訓基地等稱號,成為皖南地區紅色教育重要陣地。
△ 中分紅色學堂。
繁昌區孫村鎮黨委書記何定柱告訴記者,聚焦對紅色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創新利用,中分村堅持“紅色引領 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紅色教育名村和鄉村旅游名村等,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走出了一條“紅色資源﹢”的特色發展之路。
2024年底,中分村的田園小火車鳴笛啟航。和村中“緩慢咖啡”等網紅打卡點一樣,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區域內的熱門景點。在這些新興業態的帶動下,村上10余戶村民經營了特色民宿和農家樂,讓中分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文旅名村。
△ 中分村紅色中分號小火車。
2024年,中分村黨總支獲全省“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稱號,村集體經濟收入1056萬元、收益229萬元,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奏響了激昂奮進的樂章。
“下一步,中分村將聚焦紅色村莊育人功能和旅游價值,扎實開展設施提質工程、IP開發工程、人才強村工程,深化打造研學路線及沉浸式鄉村體驗游路線,推動紅色中分村鄉村產業全面振興。”談及未來,孫村鎮及中分村干部們信心滿滿。
記者:胡方玉
新媒體編輯:李婧然(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