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繼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這不僅是城市工作的基本遵循,對做好農村工作也極具價值,有助于我們從更深層次上理解城鄉關系。
如何處理工農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縱觀世界現代化發展史,有的國家沒能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農業農村發展長期跟不上,既不能保障農產品供應,又不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大量失業農民涌向城市貧民窟,鄉村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也步入困境??梢?,農村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也會拖累城市發展。暢通工農城鄉循環,是增強經濟韌性和戰略縱深的重要方面。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轉變已經發生。2012年至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從53.1%上升到67%,城鎮人口由7.2億增加到9.4億。走進村莊,城市文明的影響無處不在,身處其中的人們,從生活到觀念,都經歷著深刻變化。不過,城市有城市病,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鄉村也有鄉村病,如兼業化、空心化。城市病多由“肥胖”而起,鄉村病多因“失血”而生。破解鄉村難題,既要在村里做文章,也要從城里找答案。
先談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關系城鎮化的質量,也關系農業農村改革。城市發展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業用地相應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過程。人地要匹配,如果城市只要地、不要人,占用了農地,人口卻融不進來,建成的住房、基礎設施等就會閑置。對農業轉移人口要繼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好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需求。中國特色城鎮化的特點是,億萬農民工在城鄉之間的有序有效轉移,可進可退。不管他們是否在城里落戶,都要維護好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次談地。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土地,農業現代化也要保證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兩者要兼顧。可是,在一些地方,工業化、城鎮化壓倒了農業現代化,甚至在耕地保護上玩起了“貍貓換太子”的把戲。其實,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農用地和生態用地不可或缺。要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
再談發展形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絕不是要把農村都變成城市,把農村居民點都變成高樓大廈。不能把鄉村建得和城市一樣,而要重在發揮特有功能,保持農村特色。有些地方錯誤理解城鎮化,干了“以城吞鄉、逼民上樓”的事,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讓他們自己選擇,不能不顧條件拆除農房,強迫農民上樓,逼農民進城。
無論城市工作還是農村工作,一以貫之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注重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于城市,強調綠色低碳、崇德向善,主張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對于鄉村,強調生態宜居、鄉風文明,主張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鄉居民的共同期盼。
強國建設,既要有繁華的城市,也要有繁榮的農村。不管城市怎么發展,仍然有大量人口在農村生產生活,農業基礎仍要打牢,農村根基仍要筑牢。這就要求城鎮化必須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與農村工作一起推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動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均衡發展,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帶動能力和反哺能力,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