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沖突打到如今,戰場形態越發“科幻”。前陣子,烏軍在哈爾科夫地區直接動用機器人與無人機配合,令人震驚的是,直接把俄軍打得舉起了白旗。
不過,不費一兵一卒,就俘虜了一整隊對手,聽起來的確有點迷幻。但烏軍雖憑此戰術打穿俄軍陣地,實際上中國在此前的軍演已實戰驗證,并不讓人難以置信。
事情得從烏克蘭第3獨立突擊旅說起。
據外媒消息,烏方最近公開了一段視頻:畫面中,烏軍先派出無人機在空中“插旗”,一款小型偵察機先偵察、壓制掩體,然后地面自爆式機器人呼嘯著沖過來,直奔俄軍據點。
一旦靠近,這個“機器人小車”就像一枚路面導彈,自己爆炸,把掩體徹底炸塌。剩下的俄軍要么被嚇懵,要么沒彈藥應對,最后只能扔下武器,白旗招架。
更精彩是,在烏軍的這一系列操作中,所俘獲的俄軍俘虜,都不需要前線士兵去押送,無人系統就能完成。烏克蘭人把這些俄兵“打包”,然后開回自己陣地,整出了一整套俘虜戰術示范。
可見,烏軍在兵源及尖端武器不足的情況下,仍在想辦法爭取優勢,而這套靠科技和套路的戰術,已改變戰場規則。
畢竟,這事要放到三年前,誰信?無人機還是玩具,機器人更是cg,最多只能在科幻片里過過癮。但如今,無人化作戰的優勢太明顯:成本低、靈活快、傷亡幾乎為零。你讓人類拿肉體和這冰冷的機械對抗?即便士兵都會金鐘罩鐵布衫,也不是一個層面的戰力。
科技的革新,讓前線士兵沖堅,頂著機槍和炮火繼續肝成為過去式。尤其是,烏克蘭現有人手嚴重捉襟見肘,與俄作戰毫無優勢。而傳統大兵團拼殺又攔不住俄軍坦克群,這么一套“機器換人”打法,簡直是救命稻草。
不過話說回來,用機器人作戰,并非烏軍獨創,也并非是美英等國領先。在這方面,中方一直是強國,而解放軍也早有類似的套路。
如,2019年解放軍就公開演練“機器狼”四足機器人集群,76集團軍某部在實戰化演練中,拿三個“戰斗狼”、“偵察狼”和“補給狼”組成“無人作戰小隊”,和步兵協同執行任務。
其中戰斗狼負責火力打擊,偵察狼負責提前探路,補給狼則搬彈藥和醫療物資。配合陸航無人機和直升機,形成了一個“人機協同”的小型戰斗鏈條。
而這還只是央視新聞報道的,要按我國的方針,技術究竟有多成熟,恐怕難以想象和預知了。
你像解放軍的彩虹系列、翼龍系列無人機,早推向前線多年,這批家伙能掛炸彈、掛導彈還要偵察。最新的“移山”無人機更是具備一體化導航、AI目標識別和自主攻擊能力。只要算法夠穩、雷達夠靈,中國廠商一天就能量產幾百。這和烏軍的DIY模式在規模上完全不是一回事。
話說回來,這次俄軍投降,對烏軍的戰略意義不言自明。而這更充分說明,雖然外界都不看好烏軍,但烏方仍在想著辦法折騰,其中機器人打擊體系,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個閉環。
縱觀烏軍作戰的整個過程,對操作員要求并不高,只要通信鏈路穩定、AI識別準確,就能完成一系列動作。換句話說,戰場不再是“人海戰術”,而是“機海戰術”,輸贏更看技術和調度。
這方面一對比,俄軍雖然也大批量生產“馬爾基”無人機和“烏蘭”地面機器人,卻深陷體系束縛。
新機型要走N道審批、N輪測試,技術迭代跟不上戰場急需;相反,烏克蘭那些中小作坊能把概念圖迅速變實物,倒頭就能用。迭代速度一比,就差了一大截。而這種效率,在戰場上可以說是相當致命的。
可以斷言的是,未來,機器人部隊會越來越走向體系化。
像自動識別、AI決策、群體協同,這些技術中國軍隊早就在軍科院測試臺不斷打磨。解放軍裝備這些平臺之后,再配上信息化指揮網絡,打一場“人機混合”作戰,就有望在局部戰役取得決定性優勢。
這次烏軍雪恥式俘虜,不過是現代戰爭冰山一角。未來軍隊的質變,不再是單純的“多打一枚炮彈”,而是用“不破壞‘鋼鋼網’的方式,直接繞后切斷對手神經”,而這恰恰是“無人化”最拿手的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