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藍天之上,有一抹靚麗的身影,它時而傲嘯長空鎮八方,時而手持彩練當空舞,是當之無愧的“爭氣機”“創新機”——它就是被譽為“猛龍”的殲10戰機。
從最初的設計藍圖,到首飛成功,再到裝備部隊、出口海外、取得實戰成果,殲10研制歷程中的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航空人的心血與汗水,展現了中國航空人自強不息,以熱血乃至生命譜寫藍天壯歌、報效祖國的偉大精神風采。
由本期開始,“殲10記憶”欄目將帶您回溯殲10戰機的發展歷程,挖掘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體悟“忠誠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新時代航空報國精神。
近期,央視國家記憶欄目《殲10傳奇》和《人民日報》19版頭條刊登的《從殲十的“三滴油”故事看科技創新》,再一次向社會大眾講述了殲10首飛前“三滴油”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故事背后的主角張鳳貴。
回憶起1998年初春的那一天,張鳳貴仍為此感到緊張。
距離殲10飛機原定首飛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幾個小時了,一切工作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但就在發動機試車噴口轉換的瞬間,張鳳貴敏銳地發現了三滴油滴落了下來,這三滴油很小,幾乎稍縱即逝。根據經驗,常規漏油是不停地滲漏,“是不是自己看花了眼?”張鳳貴揉了揉眼睛,“不對,當時分明看得一清二楚。”
容不得半點遲疑,張鳳貴立即報告了現場領導。情況緊急,大隊迅速組織力量進行檢查。張鳳貴主動申請打開發動機口蓋,當二十多顆自鎖螺釘被擰下,大伙兒都震驚了——里面居然已經積了不少漏油。
型號總指揮和上級機關領導研究決定,首飛時間延后!絕不放過一個疑點,決不能讓型號飛機帶著一點點安全隱患上天。
排故工作立即展開,發動機的管路系統錯綜復雜,要準確查找漏油點絕非易事。張鳳貴與團隊成員一起把發動機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反復檢查了四次,通宵達旦地工作,完成了八次試車,最終找到了漏油點。
短短的3秒鐘的三滴漏油雖小,但隱患巨大。若未能及時發現漏油現象,一旦飛機上天,后果將不堪設想,正是因為張鳳貴一直有著嚴謹細致、盡職盡責的工作作風,才能在復雜的試車環境中精準地捕捉到這一異常。
與張鳳貴一同工作的人都這樣評價他:“我既喜歡、又害怕和你一起干活。”喜歡是因為張鳳貴嚴謹細致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這讓他在機務工作中不出差錯;害怕的也是這一點,近乎極致的細節把控,讓人倍感壓力。
但張鳳貴卻樂在其中,殲10首飛成功后,張鳳貴沒有絲毫懈怠,他深知自己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之后的工作中,他堅持將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的“三滴油”精神傳遞給大家——堅守崗位,將細致謹慎的機務作風植入剛入職的新員工心中,首創上機管理辦法、特色工具管理模式等,將細節做到極致,為守護戰機的安全、守護祖國的藍天貢獻力量。
以質量為基,助力戰鷹騰空。以責任為錨,為戰鷹保駕護航。以匠心為刃,破解戰鷹隱患。這,就是張鳳貴寫給藍天的誓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