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臺海局勢驟然升溫。一邊是科技巨頭黃仁勛三度訪華公開自認“中國人”,一邊是島內藍綠鏖戰罷免與反罷免,趙少康涉陸言論再掀波瀾,馬英九現場質問賴清德。權威調查顯示,臺海結構性矛盾已成為東亞安全新高點。
藍綠對峙下的兩岸心理戰
7月19日,新北市“反罷免”造勢如火如荼。馬英九、侯友宜、盧秀燕、韓國瑜、蔣萬安、趙少康等國民黨中堅悉數到場。罷免與反罷免的博弈,不僅是政黨斗爭,更是兩岸認知的公開對決。
馬英九在現場直指賴清德,質問“誰是雜質?誰該被去除?”此舉瞄準綠營“去雜質”言論,意在凝聚藍營共識。島內輿論普遍關注,藍營能否借力反罷免實現大團結。
與此同時,國民黨臺北市議員徐弘庭在發言中不提“兩岸”,而用“我們對面的中國”。這一稱呼引發藍營內部關于兩岸認知的廣泛討論,顯示國民黨陣營在大陸認同和表述上的復雜態度。
同一場合,趙少康激情發言:“臺灣2300萬人喜歡我們的生活方式,喜歡我們的民主。大陸14億人羨慕、向往我們的民主,對岸有再多飛彈也不敢打臺灣。”短短數語,激起島內外輿論千層浪。
大量評論直指趙少康的表態過于自信,甚至帶有心理優越感。在島內部分“精英”看來,臺灣的生活質量和民主制度自帶“光環”,應當成為兩岸關系的主軸。
島內2024年GDP約7956億美元,人口2350萬,人均GDP高達3.4萬美元。對比大陸2024年GDP 189433億美元,人均1.3萬美元,經濟體量懸殊但人均收入差距成為島內優越感的心理基礎。
不過,臺灣經濟結構高度依賴大陸。每年自大陸獲得貿易順差平均超過1000億美元。民進黨政府、島內媒體不斷強調自主,實則深受大陸讓利影響。趙少康等藍營人士對大陸的公開表態,既反映島內部分人的自信,也暴露出對大陸實際了解的局限。
黃仁勛的公開表態與產業脈絡
7月中旬,英偉達CEO黃仁勛第三度訪華,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發表引發全球關注的談話。他直言:“中國AI是優秀的技術,中國科技行業充滿活力和創新。自己首先是中國人,其次才是美籍華人。”
黃仁勛沒有提自己是“臺灣人”,也未強調自己在臺灣出生,只是大方承認中國大陸市場不可替代。黃仁勛還公開表示:“理論上英偉達可以在臺灣以外制造芯片,但中國大陸市場不可能被取代。失去中國大陸市場,會讓美國科技企業損失慘重。”
島內學者宋國誠對黃仁勛提出批評,認為其“美陸臺三地通吃,是地緣資本主義食利者”。這一聲音反映出島內精英階層面對大陸崛起和華人身份認同的復雜情緒。
黃仁勛的表態不僅影響島內產業認同與青年觀念,也凸顯大陸科技實力對全球科技鏈的主導地位。數據表明,上半年中國大陸AI產業投資增速超30%,供應鏈創新指數亞洲第一。
藍綠裂變:團結、分歧與兩岸走向
島內藍綠罷免與反罷免對抗持續升級。藍營希望通過反罷凝聚力量,爭取更多不同意罷免票,對抗綠營操作和“臺獨”主張。但國民黨內部對大陸的稱呼和態度分歧突出,部分成員用“我們對面的中國”,部分高層公開主張兩岸和平統一。
民進黨對馬英九提出“和平民主統一”建議發起輿論圍剿。民進黨與臺當局一方面在經貿、科技等方面高度依賴大陸,另一方面在言語上持續保持強硬立場。島內媒體和民眾對統一、和平、現狀維持等路徑分歧嚴重。
兩岸關系主導權更被普遍認為在大陸手中,統一被主流評論界視為“歷史大勢所趨”。不少分析指出,國民黨如果內部持續分裂、三心二意,難以實現馬英九要求的團結統一,反而會在島內政治競爭中被邊緣化。
臺灣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大陸市場。2024年,島內對大陸出口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大陸市場對電子、半導體、機械制造等核心產業具有決定性影響。即便島內政客高喊“自主”與“分離”,產業界卻不得不正視與大陸的深度聯動。
黃仁勛的訪華言論對島內科技、青年和資本市場形成示范效應。多家臺系科技企業高管表示,全球科技競爭最終要看大陸市場和供應鏈整合能力。島內主流財經媒體也罕見承認:“沒有大陸訂單,臺灣的高科技繁榮將大打折扣。”
島內社會同時存在“優越感”與“焦慮感”并存的現象。部分精英相信臺灣模式優越,部分產業與青年則關注大陸機會。罷免與反罷免背后的社會撕裂,也反映出經濟結構與身份認同的多重矛盾。
身份認同、民意分化與未來懸念
島內藍綠對立、社會分層、經濟依賴等多重因素交織。黃仁勛公開身份認同和產業觀點,不僅引發島內精英反感,也讓島內青年與產業界重新思考兩岸關系。趙少康涉陸言論、徐弘庭發言等事件,持續放大了藍營內部對大陸認知的分歧。
馬英九現場質問賴清德,聚焦“雜質論”,意在激發藍營凝聚力,反擊民進黨借罷免操作清洗異己。藍營能否實現真正團結,島內如何應對經濟依賴與身份分化,是臺海未來走向的關鍵懸念。
島內輿論場對兩岸關系的走向充滿不確定性。民調數據顯示,支持維持現狀者比例依然較高,但對經濟風險、社會撕裂、兩岸安全的擔憂正日益加深。藍綠政治博弈、外部經濟環境、科技產業鏈重組,將共同塑造島內未來的命運軌跡。
臺海島內的政治、社會、經濟、科技、身份認同多線并行。黃仁勛公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趙少康涉陸言論引發軒然大波,馬英九再度質問賴清德,藍綠罷免戰線愈發激烈。
島內優越感、經濟現實與身份分化交錯,臺海未來懸念再起。兩岸關系會否迎來突破?經濟結構、民意走向、政壇格局又將如何演變?全球目光,靜觀其變。
參考資料:
海峽導報:2025-07-20 11:20:痛批綠營要把有前途的年輕民代罷光,趙少康吁:別讓奸計得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