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萬州恒合土家族鄉的青山綠水間,一場 “高山歡樂跑·生態恒合行” 活動,讓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一‘科’青‘蔥’,‘合’力助‘農’” 實踐團的青春身影,成為鄉村文旅圖景中亮眼的注腳。
(圖為團隊成員賽前準備 周江供圖)
賽前籌備,實踐團就融入了巧思。成員們建議在補給站掛土家族織錦,用玉米、辣椒串裝飾,讓選手在補水時也能感受民俗文化。“很多選手說補給站像‘土家小院’,拍照發朋友圈了。”鄉文旅辦主任笑著說。賽道旁,成員們還豎起10塊“生態解說牌”,介紹古楓香樹的年齡、風電塔的環保作用,讓奔跑變成“生態科普”。
(圖為團隊成員參與此次賽事志愿服務 彭俊博供圖)
賽中服務,成員們各顯其能:攝影組用無人機拍下賽道全景,青山、風電塔、跑者構成絕美畫面;訪談組拉住完賽選手,收集對“賽事體驗”“鄉村印象”的評價;甚至有人當起“臨時導游”,給外地選手指去看“巴蜀關”遺址的路。“沒想到鄉村賽道這么美,還有這么多故事!”來自重慶主城的選手說。
賽后復盤更見深度。實踐團整理出《恒合鄉旅建議》:開發“運動+民俗”套餐,讓選手賽后體驗擺手舞、學蠟染;在風電塔下建觀景臺,配套農特產品展銷;培訓村民直播,實時展示賽事與鄉村風光。“這些建議很有操作性,我們馬上落實!”鄉長當場拍板。
(圖為歡樂跑沿途風景 易貞寧供圖)
實踐團的“文旅創意”不止于此。他們用賽事素材剪輯了3條短視頻,分別主打“生態美”“民俗趣”“活力燃”,投放至抖音、小紅書,一周內播放量破10萬。還設計了“恒合打卡地圖”,標注必去的古楓香園、必吃的“土家十大碗”、必買的竹編手作,方便游客規劃行程。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當地文化展品 陳永豪供圖)
“我們想讓恒合的美被更多人看見。”團隊負責人說。他們計劃與學校傳媒學院合作,拍攝《恒合十二時辰》紀錄片;聯系旅行社,設計“鄉村馬拉松+非遺體驗”二日游;甚至幫村民開網店,把臘肉、茶葉賣給賽事觀眾。
離開時,實踐團成員們與鄉長約定:明年歡樂跑,他們還來,帶著更成熟的文旅方案。風電塔在夕陽下轉動,仿佛在見證:當青春創意與鄉旅資源碰撞,恒合的山水便有了繪就振興畫卷的無限可能。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 胡洋舟供圖)
通訊員:周江 陳永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