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丨網絡
愛康集團近期因”十年體檢未檢出腎癌”事件陷入輿論漩渦。
這一爭議不僅暴露出愛康集團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更讓體檢行業長期存在的技術局限性與服務標準成為焦點。
十年體檢為何未能預警癌癥風險?
2025年7月,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在社交媒體發布長文控訴愛康國賓。
張女士稱,自己在2013年至2023年連續十年選擇愛康國賓進行年度健康體檢,歷次體檢報告均顯示雙腎”未見明顯異常”,癌胚抗原(CEA)指標也始終處于正常范圍內。
然而,2024年她在其他醫療機構檢查時卻被確診為”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且至2025年2月已發展為”腎癌骨轉移”。
這一巨大落差使張女士質疑愛康國賓存在”誤檢、漏檢”問題,甚至懷疑其進行的是”假體檢”。
面對洶涌輿情,愛康集團于7月17日、18日連續發布兩份聲明回應爭議。
在第一份聲明中,愛康集團對張女士的病情表達了同情,并承諾提供必要支持,同時強調癌癥檢測受限于多種因素,包括”體檢的時間點、檢測方法、檢測設備以及醫師的專業水平”。
愛康特別指出,在張女士2023年10月的體檢報告中,其實已經提示了”右腎鈣化灶,左腎錯構瘤可能”的異常發現。集團表示將委托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論證分析,并承諾”如果出現愛康有責,一定會承擔責任”。
7月18日晚間,愛康集團發布第二份聲明,宣布醫療團隊已完成對張女士歷年體檢報告的核查,并聘請外部專家協助評估,確認”愛康對張女士的腎臟檢查不存在瑕疵,報告結論與腎臟超聲檢查實際情況一致,不存在對于腎臟檢查漏診或誤診情況”。
聲明援引學術研究稱,腎透明細胞癌的平均生長速度為2.13厘米/年,而張女士2024年11月的病理報告顯示腫瘤大小為3.3cm×3cm×3cm,符合從2023年”無法檢測到被檢測到”的發展過程。
愛康強調,根據《腎細胞癌診療指南》,目前尚無公認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可用于腎細胞癌早期診斷,這意味著張女士關注的CEA指標與腎癌檢測并無明確關聯性。
醫學技術的局限性成為這一事件的核心爭議點。多位腫瘤專家指出,腎癌早期確實難以通過常規體檢發現,尤其是透明細胞癌在初期往往無明顯癥狀,常規超聲檢查對小腫瘤的檢出率有限。
愛康集團在聲明中提到的”癌癥發生發展過程”具有科學依據,但公眾的困惑在于:十年體檢為何未能發現任何異常征兆?這反映出普通消費者對體檢效用的認知與醫學現實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愛康十年失落
愛康國賓由張黎剛2007年創辦,2014年,愛康國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健康體檢行業在美國上市的第一股 ,開創了中國民營體檢機構海外上市的先河。
然而,2015年中概股海外遇冷導致股價低迷,愛康國賓開啟了私有化進程。這一戰略選擇在事后看來可能錯過了關鍵的發展窗口期。
退市后的愛康國賓不再公布具體財務數據,但根據創始人張黎剛2024年的表態,公司希望”三年之內跨過100億人民幣收入的門檻”,并將口腔業務作為線下第二大業務重點發展。
這一營收目標與行業龍頭美年健康相比已存在明顯差距——美年健康2025年上半年營收預計就已達39.6億至42億元。
截至2025年5月,愛康集團在全國54個城市設有170家體檢、齒科與醫療中心。而美年健康2025年一季度末營業的體檢中心已達596家,是愛康的三倍多。
這種規模差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源于兩家企業截然不同的擴張策略。美年健康自2015年上市后采取激進并購策略,先后合并了慈銘體檢、奧亞健康等品牌,形成了”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慈銘奧亞”和”美兆”四大品牌矩陣,覆蓋從大眾到高端的全市場層級。
相比之下,愛康集團雖然也有”愛康國賓”、”愛康卓悅”和”愛康君安”三個子品牌分別針對不同市場,但擴張步伐明顯更為謹慎。
愛康集團將發展重心更多放在服務品類的橫向拓展上,如齒科服務、私人醫生、職場醫療、疫苗接種、抗衰老等健康管理服務。
這種差異化戰略雖然有助于提高客戶黏性,但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相對有限,可能影響了其在核心體檢業務上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愛康國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多家體檢中心陸續完成工商注銷手續,引發市場對其經營壓力的猜測。
愛康集團對此未予回應,但這一動向無疑為其未來發展蒙上了更多不確定性。
醫學與資本媾和的兩面
“十年體檢未檢出癌癥”案例暴露了消費者對體檢認知的普遍誤區與體檢行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消費者往往抱持“體檢查病,凡查皆斷”的期望,而醫學現實是,即便最全面的體檢方案也存在技術盲區與檢測極限。
愛康集團在聲明中強調的“癌癥發生發展過程”與檢測手段限制確有科學依據,但行業在消費者教育方面的不足,導致這種”期望與現實”的落差不斷引發糾紛。
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愛康累計有上千條投訴,內容包括”體檢服務費用與體檢項目不一致”、”體檢過程敷衍了事”、”體檢報告不準確”等。
這種行業自律不足導致的信任危機,使得每當出現”體檢未檢出”糾紛時,公眾第一反應往往是質疑機構誠信而非考慮醫學可能性。
更讓人擔心的是,為追求規模經濟與市場份額,大型連鎖體檢機構普遍采取”薄利多銷”策略,通過標準化套餐、快速流轉實現盈利。這種模式雖降低了體檢門檻,但也可能導致檢查深度不足、醫生投入時間有限等問題。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愛康集團創始人張黎剛曾在2018年公開曝光體檢行業”黑幕”,稱行業存在”真體檢、假體檢”之分。
“部分機構讓護士冒充醫生操作超聲檢查;抽血后不做檢測,直接把血倒掉就出結果,因為真正得癌癥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 。”
張黎剛當時表示,這些違規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信任,也給整個體檢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 。
如今愛康自身陷入”假體檢”質疑,張黎剛又如何自圓其說?
愛康集團的“十年體檢風波”或許只是行業轉型陣痛的一個縮影。在規模擴張與服務質量之間,在技術能力與消費者期望之間,在商業利益與醫療責任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
消費者需要通過體檢預警身體風險,這是體檢存在的唯一價值,而當體檢既無法溯源,也無法解釋,那意義在哪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受限于數據與認知局限,無法保證內容的絕對準確客觀,所有信息數據僅供參考。
聯絡文軒 :wx@wenxuan.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