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第202天 -
嘉定明日天氣 多云 27℃-32℃
在上海嘉定區澄瀏中路與豐茂路路口
由中鐵十五局承建的
國內軌道交通領域單體最長的地下車站
豐茂路站正逐步成型
豐茂路站施工現場
這座總長度1286米(相當于4個軌道交通地下標準車站長度)、開挖深度最深25.5米,基坑最寬達61米,總建筑面積78110平方米的地下二層雙島四線車站,需在淤泥質土層厚、地層靈敏度高的軟土地層中完成82萬立方米土方開挖。作為市域嘉閔線馬東動車運用所的接軌站,該項目兼具了“長、異、軟、險”等重難點,項目團隊以技術創新與系統管控,將“不可能”變為現實。
1
“軟土地層”中的毫米級控制
豐茂路站的施工,首先要突破的是上海軟土地質的 “先天限制”。淤泥質土層厚,地層靈敏度高、壓縮性大、土體流變性和觸變性強,進一步增加了深基坑開挖施工的難度,而25.5米的開挖深度與1286米的超長結構,更讓傳統支護方式難以應對。
排布有序的鋼支撐
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新型鋼支撐軸力自動補償伺服系統”,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這套系統可24小時監測支撐軸力,當數值低于設計標準時自動啟動液壓裝置補充壓力,超出安全范圍時立即報警,將變形誤差控制在5毫米內,全方位保障基坑安全。
2
超長結構的 “分合之道”
1286米的車站長度,意味著施工不能沿用傳統模式。項目將車站劃分為7個獨立工區,通過縱向分段+豎向分層的組合方式,采用“跳倉法”施工,像拼積木一樣逐段推進。每個工區的開挖、支護、澆筑都設置嚴格的質量控制點,通過科學設置后澆帶,實現結構分段澆筑、應力有序釋放。
車站土方開挖施工
此外,針對軟土地層“挖得快變形大、挖得慢風險高”的兩難困境,團隊充分運用“時空效應”理論,制定了精確到小時的施工節奏,鋼支撐安裝及預應力施加限定在12-16小時內完成,混凝土圍檁澆筑則必須在48小時內收面。這種“開挖一段、支護一段、監測一段”的流水線作業,使82萬立方米土方在動態平衡中安全轉運。
3
科技賦能的創新突破
在攻克施工難題的過程中,項目以《富水軟土地層單體超長車站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技術研究》課題為抓手,為工程建設注入強勁動力。項目團隊專門成立科研課題小組,與集團公司巖土所展開技術攻關。
施工方案研究
通過對長大基坑施工時序的優化,團隊改進了傳統基坑施工方法和工藝,創新提出長條型深大基坑工程縱向分段多梯次開挖、支撐、減壓降水的新施工工法,讓施工流程更加科學高效。同時,積極推進智能化應用,將數字化、自動化技術融入施工各環節,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
4
“三重防線”打造無滲漏車站
地下工程的“滲漏”是公認難題,圍繞上海軌道交通新一輪建設提出的“十個目標”工作要求,針對“區間無滲漏、變形不超標”的目標,豐茂路站創建“無滲漏車站”需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車站混凝土澆筑
團隊構建了“結構自防水、接縫防水、特殊部位防水”三大防線,通過“基礎處理、主動阻隔、兜底補救”的分層防控邏輯,實現從“易滲漏薄弱點”到“防水安全線”的轉變,為結構耐久性提供關鍵保障。
5
數字賦能筑牢安全屏障
為保證基坑開挖安全,基坑降水創新應用“數字化降水系統”,該系統包含:水位、流量自動監測系統、水泵自動控制系統、自動報警系統、可視化管理系統,可實現基坑降水可視化管理,通過水位傳感器實時傳回數據,智能控制水泵啟停,形成 “監測-決策-執行”閉環。
豐茂路站數字降水系統
相較于傳統人工值守,該系統將降水效率提升了50%,成功解決了軟土地層雙層承壓水條件下基坑涌水涌沙的風險。
市域嘉閔線作為“軌道上的長三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44.04公里,途經嘉定、閔行2個行政區,全線共設15座車站,列車最高運行時速160公里。未來,將串聯起嘉定新城、虹橋樞紐、閔行等區域,實現與機場聯絡線的互聯互通,極大緩解虹橋樞紐集散壓力,成為拉動西上海經濟的新引擎。
來源 | 中鐵十五局
S5滬嘉高速抬升預計9月開工!工期約5年半!
復旦附中嘉定學校或為:公辦完全中學!
嘉閔線/11號線南翔無感換乘!價格取決于時間!
南翔地鐵站附近空地突然開工!在建什么?
SHareGrea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