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江淮大地上活躍著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新四軍。2023年12月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鹽城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80年后,前行路上,如何從新四軍的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力量?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派出多路青年記者,組團尋訪80位百歲新四軍老戰士,重磅推出《歸來仍是少年》系列融媒報道。每期由8位老戰士聯袂講述,在一個個動人故事里記錄歷史,在一句句深情寄語里共繪未來,弘揚“初心不改,歸來仍是少年”的主題精神,激勵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風華正茂的新詩篇。
【主講人檔案】
姓名:劉錫昌
性別:男
出生:1929年
新四軍經歷:1944年加入新四軍特務二團團部偵通排通信班,年僅15歲。在抗戰期間,他穿梭于槍林彈雨中傳遞情報,多次與日軍正面交鋒,以“智勇雙全”完成“使命必達”的任務。
80余載歲月流轉,那個在槍林彈雨中送信的少年又站在了我們面前。他叫劉錫昌,今年97歲(虛歲),是新四軍通信班的老戰士,也是當年34名同時參軍的人中唯一的幸存者。硝煙散盡,歲月染白了他的鬢發,卻從未磨滅他眼中的堅毅與熾熱。
采訪結束時,劉錫昌對著鏡頭敬禮。
“我親眼看到日本鬼子經常下鄉掃蕩,對老百姓采用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對日本人從心里面就十分地恨。”1944年,在日寇鐵蹄侵襲下的南通海門,15歲的劉錫昌瞞著父母加入了新四軍。得知消息后的家人含淚勸阻:“打仗可能會犧牲啊!”那個少年堅定地回答:“年輕人就該保家衛國!”
就這樣,少年劉錫昌成為新四軍特務二團團部偵通排通信班的一名戰士。他的任務,是在敵人的封鎖線下傳遞軍情。他的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一次生死訣別。
劉錫昌在家里看報紙。
1945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劉錫昌奉命將密信送往一營。行至半路,突然發現離他200米左右有兩個日本兵正端著槍走來。敵多我少,硬拼必死無疑,這時敵人也發現了他。千鈞一發之際,劉錫昌迅速觀察四周,發現路旁有一片墳地。他以最快的速度躲了進去。接下來怎么辦?關鍵時刻他靈機一動,迅速摘下帽子,從身后抓了一把草,用草把帽子墊得鼓鼓的,頂起來放在墳堆一側,自己則隱蔽在另一側。
敵人果然中計,對著帽子連開數槍,打得帽子直冒煙。而劉錫昌屏住呼吸,穩住雙手,瞄準敵人的腦袋,“砰、砰、砰”連開五槍——兩個日本兵應聲倒地。硝煙未散,他摸了摸裝在衣服最深處的信件,一口氣奔向目的地。
當記者問他:“當時害怕嗎?”他說:“哪有時間害怕啊?一定要想辦法應戰,機動靈活消滅敵人。只有把敵人消滅了,自己才能保住!”
自己腦中取出的彈片,劉錫昌依然保存著。
戰爭是殘酷的。劉錫昌回憶,每一場戰斗都有戰友倒下,“有時一個連上去,最后只剩十幾個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他懷著忐忑的心情去探尋戰友們的下落,卻發現除了自己,當年一起參軍的其余33位年輕人都在戰爭中壯烈犧牲了。“很難過啊!”說到這里,老人有些動情。而他自己也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至今顱骨內仍嵌著兩塊彈片無法取出。
在嶄新的時代里,劉錫昌服從組織調配,成為一名海軍軍官,繼續為國防事業奉獻終身。“父親經常吃飯吃到一半,有事就立馬走了,當時我還不理解。”劉錫昌兒子劉盛鋼回憶道,“后來才知道,這是他在戰爭年代養成的工作習慣。作為通信兵,軍情緊急時必須立即出發。”
退休后的劉錫昌老人仍堅持給年輕人講述抗戰故事,傳遞革命精神。“我們的事業還需要有一代一代人傳承下去,希望年輕的同志們要做好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采訪結束時,劉錫昌緩緩舉起右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那一刻,仿佛時光重疊,我們看到了80年前那個英勇作戰的少年,沐浴著青春的光芒向我們走來。
【七位新四軍老戰士寄語】
總策劃:雙傳學 顧雷鳴
總監制:杭春燕 潘青松
監制:王曉映
策劃:杜雪艷 陸洪標
文案、采寫:沈蕾
拍攝、剪輯:王子杰
美編:鄭玲玲
配音:王子杰
審校:韋偉
助理:陳群
鳴謝:
中共江蘇省委老干部局
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
鹽城市委宣傳部
新四軍紀念館
原標題:《歸來仍是少年|槍林彈雨中送信、送密信!他的一個軍禮跨越80年》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交匯點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