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水草豐茂、魚蝦資源充足,吸引大批白鷺、蒼鷺等鳥類聚集。近年來,該濕地成為鷺鳥重要的棲息繁殖地,群鳥翩飛,呈現出一派高原濕地的和諧生態景觀。
7月7日,兩只白鷺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嬉戲。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這是7月7日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拍攝的白鷺。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7月7日,一只白鷺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內捕食。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這是7月7日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拍攝的白鷺。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這是7月7日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拍攝的白鷺。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這是7月7日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拍攝的白鷺。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7月7日,兩只白鷺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嬉戲。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這是7月7日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拍攝的白鷺。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昆明滇池:高原明珠的千年脈動與生態復興
地理之魂:地震斷層孕育的“高原江南”
滇池,古稱滇南澤、昆明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是新生代地震斷層陷落形成的構造湖。其湖面海拔1886米,南北長39公里,東西最寬13公里,總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處達11米,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云南省最大湖泊。湖泊呈弓形,西岸為西山“睡美人”山脈,東岸為金馬山、碧雞山等天然屏障,形成“四圍香稻,萬頃晴沙”的壩子地貌。
作為長江上游金沙江支流普渡河的源頭,滇池通過西南海口泄出螳螂川,年徑流量約15.7億立方米。其流域面積達2855平方公里,涵蓋盤龍江、寶象河等35條入湖河道,構成昆明城市工業、農業灌溉及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湖泊周邊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4.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譽為“春城”的心臟。
歷史長河:從古滇文明到生態覺醒
1. 青銅時代的文明曙光
滇池流域是古滇文化的發源地。新石器時代,環湖而居的先民以漁獵為生,留下豐富的“貝丘遺址”。戰國時期,楚將莊蹻入滇建立滇國,其青銅器融合中原文化與地方特色,形成獨樹一幟的“滇文化”。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與簡牘,印證了滇池作為西南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
2. 水利治理的千年實踐
滇池的水患治理可追溯至元代。1262年,盤龍江上建松華壩調節水流;1268年開鑿海口河擴大泄洪通道。明代引滇池水作護城河,清代孫髯翁以《大觀樓長聯》描繪“四圍香稻,萬頃晴沙”的農耕盛景。20世紀中葉,松華壩水庫等十余座大中型水利設施建成,徹底解除洪澇威脅。
3. 生態危機的陣痛與覺醒
20世紀80年代,城市化加速與“圍湖造田”導致滇池生態崩潰。填湖造田縮減水域20平方公里,35條入湖河道攜帶城市污水與農業面源污染,使滇池水質惡化至劣V類。1996年,藍藻爆發覆蓋全湖,魚類滅絕、漁民失業,生態災難迫使昆明啟動“高原明珠保衛戰”。
生態復興:從污染重災區到生物多樣性典范
1. 六大工程重構生命網絡
自“九五”計劃以來,滇池治理納入國家“三河三湖”重點工程,實施環湖截污、外流域引水、生態修復等“六大工程”。截至2024年,昆明建成29座城鎮水質凈化廠,年處理污水7.4億立方米;35條入湖河道綜合達標率97%,劣V類河道清零;拆除93.43公里防浪堤,恢復水域面積11.5平方公里,湖泊自然岸線率達89%。
2. 濕地重生:翡翠項鏈的生態密碼
2021年啟動的滇池綠道工程,以“減法設計”理念串聯108公里生態廊道。綠道穿越農田、濕地、村落,架設高架棧橋避開水下森林,保留青石板路與古樹名木。沿湖建成6.29萬畝閉合生態帶,植被覆蓋率從13.1%提升至81%,每年吸收總氮1324噸、總磷74噸。星海濕地、撈魚河濕地等54個濕地公園成為“生態凈化器”,吸引彩鹮、翻石鷸等16種國家級保護鳥類回歸。
3. 生物多樣性:從“死亡之湖”到生命樂園
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滇池植物物種增至303種,鳥類達175種,土著魚類恢復至6種。海菜花、金線鲃等消失多年的物種重現湖面,冬季紅嘴鷗數量突破4萬只,印證“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治理成效。202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滇池治理經驗推向世界舞臺。
人文經濟:綠水青山的價值轉化
1. 文旅融合:從觀光到深度體驗
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以“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理念,打造“奔來”系IP矩陣。海晏村古漁村通過修繕歷史建筑、增設文化標識,成為滇池東岸“最美日落打卡地”;青魚灣水上樂園、陽宗海濱水露營基地等業態,推動“體育+文旅”“康養+文旅”融合發展。2025年上半年,度假區接待游客1322.7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80.22億元。
2. 鄉村振興:生態紅利惠及沿岸
昆明市實施《滇池沿岸重點鄉村改造提升方案》,打造46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海晏村通過非遺工坊、漁村美食體驗等項目,帶動村民增收;江尾社區發展花卉餐飲、研學基地,實現“一村一策”差異化發展。滇池綠道串聯2個歷史文化名村、20余處美麗鄉村,形成“湖濱生態經濟帶”。
3. 科技賦能:智慧治理的昆明樣本
滇池管理局建立“空-天-地-水”一體化監測系統,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水下機器人等技術,實現水質動態預警。2023年頒布的《昆明市文明觀賞紅嘴鷗規定》,開創國內候鳥保護專項立法先河。智慧旅游小程序上線后,游客可實時查詢濕地公園客流、預約非遺體驗項目,體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未來展望:人與自然的永恒對話
滇池的變遷史,是一部人類與自然博弈、和解、共生的史詩。從古滇國的青銅文明到現代生態治理,從“圍湖造田”的陣痛到“翡翠項鏈”的重生,這顆高原明珠始終見證著昆明對綠色發展的追求。如今,108公里綠道如一條生態紐帶,將歷史古景、自然風光與人文體驗融為一體,讓“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的壯美畫卷,在生態文明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