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一部名為《戲臺》的國產喜劇電影悄然上映。
主演是陳佩斯,沒錯,就是那個曾經在春晚上讓人笑出眼淚的“小品王”。可這部被影迷稱為“良心之作”的電影,預售票房卻僅有26萬,總票房預估不過4400萬,甚至可能賠本收場。
網友看完點映后一致好評:“劇本扎實”“演技炸裂”“喜劇之光”,可現實卻是——觀眾不買賬,票房上不去。于是,問題來了:**為什么一部零差評的電影,會遭遇市場冷遇?**
有人說,是觀眾變了,不再喜歡老一輩藝術家;有人說,是陳佩斯過氣了,不值一提;也有人說,是電影市場太現實,只認流量不認演技。
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是時代變了。
陳佩斯是誰?是1984年春晚《吃面條》里,那個“吃著吃著就吃出了戲”的小人物,是1990年代春晚舞臺上那個“總能讓人笑出眼淚”的喜劇天才。
他的小品有深度、有諷刺、有生活,他的表演是“演活了角色”,而不是“演活了自己”。他是真正的“喜劇大師”。
但問題也出在這——他的巔峰,屬于上世紀的春晚時代,而今天的觀眾,是90后、00后,甚至是10后。
他們對陳佩斯的印象,可能只是爺爺奶奶在電視機前笑得前仰后合時,嘴里念叨著“陳佩斯又上春晚了”。他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自然也難以建立起情感鏈接。
換句話說,陳佩斯在觀眾心中的“情感價值”正在逐漸流失。
而電影市場的本質,就是“情緒消費”。觀眾愿意花錢買票,是因為他們覺得“這電影值得我看”“這個演員我喜歡”“這個故事我感興趣”。
可當“陳佩斯”這個名字在年輕人心中不再具備“情緒價值”,票房自然就撐不起來。
其實,這個問題,吳京早就提醒過。
他曾說:“你要尊重觀眾,現在的觀眾太聰明了,閱讀量太大了,審美越來越高。你再拿以前那些陳詞濫調的東西去騙他們,就是自尋死路。”
這句話,不只是說給流量明星聽的,也是說給老一輩演員聽的。
陳佩斯當然不是“陳詞濫調”,他的作品依然有深度、有思想、有幽默。但問題是,他所代表的喜劇風格,已經不再是市場的主流。
今天的觀眾更喜歡節奏快、沖突強、笑點密集、劇情緊湊的喜劇,比如《夏洛特煩惱》《無名之輩》《人生路不順》。而《戲臺》這種偏舞臺風格、節奏慢、臺詞多的喜劇,更適合中老年觀眾和文藝影迷。
但問題是,中老年觀眾不上電影院,文藝影迷又撐不起票房。于是,就出現了“全網零差評,票房卻撲街”的尷尬局面。
《戲臺》的問題,其實也給所有電影人提了個醒:老戲骨可以當綠葉,但很難當主角。
老演員的演技沒問題,劇本也沒問題,但票房,是觀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一部電影的票房,從來不是靠“演技”決定的,而是靠“觀眾愿不愿意為你買單”。
而愿意買單的人,是年輕人,是90后、00后,是社交媒體上的主力軍。他們更愿意為“流量明星”“熱門IP”“社交貨幣”買單,而不是“情懷”“致敬”“藝術”。
這不是觀眾膚淺,而是市場規律。
就像當年的周潤發、成龍、周星馳,他們的時代過去了,新一代觀眾更喜歡吳京、沈騰、易烊千璽。
這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誰更適合這個時代的問題。《戲臺》的票房遇冷,不是個例,而是趨勢。
從《無問西東》到《你好,李煥英》,從《人生大事》到《消失的她》,我們看到的是:年輕觀眾主導市場,流量+類型化+情緒共鳴,才是票房密碼。
而像《戲臺》這樣,主打老演員、老喜劇風格、慢節奏的影片,注定只能在小眾市場獲得掌聲,卻難以在主流市場贏得票房。
這不是觀眾的錯,也不是陳佩斯的錯,而是時代賦予的審美和消費習慣已經發生了不可逆的改變。
雖然《戲臺》票房不理想,但我們依然要為陳佩斯鼓掌。
他沒有選擇“翻拍經典”“蹭情懷”“炒冷飯”,而是選擇用一部新作品,繼續講一個關于人生、關于命運、關于戲劇的深刻故事。
他沒有放棄,也沒有妥協。
只是,屬于他的時代已經過去,屬于新一代觀眾的時代正在來臨。
未來的電影市場,或許不會再有陳佩斯式的主角,但我們可以期待更多像他一樣的老演員,成為年輕演員的“引路人”,成為電影行業的“定海神針”。
因為,真正的喜劇,永遠不會過時;真正的藝術,也永遠值得尊重。
只是,票房,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