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鄧州城市網
七月的湘西,渫水河畔的山坳里草木蔥蘢,一座孤零零的烈士墓靜臥在綠蔭深處。墓碑歷經七十余載風雨侵蝕,字跡早已模糊不清,唯有“李忠寶”“河南鄧縣”“1949年12月4日”“剿匪犧牲”等字眼,在斑駁石面上頑強地留存著,像一枚褪色的勛章,鐫刻著一位19歲排長的青春與熱血。
千里之外的河南鄧州,劉集鎮黨委書記馬燕、鎮長王乾,正對著手機屏幕上那張墓碑照片凝神耐心比對。幾天前,這條偶然刷到的信息像一顆石子投入心湖——“湘西深山有座烈士墓,墓主或是河南鄧縣人”。“鄧縣”正是如今的鄧州,而“李忠寶”這個名字,讓書記和鎮長都莫名覺得熟悉。
“19歲,排長,剿匪犧牲……”馬燕、王乾決定一定要幫助烈士找到鄧州的家,“不能讓烈士在異鄉孤零零的,得弄清楚他是誰,家在哪里。”
電話很快打到了鄧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王子六一聽詳情,當即拍板:“查!一定要把烈士的身份核實清楚,這是我們對先烈的責任。”檔案科的同志立刻翻出厚重的《鄧州市志》,在泛黃的紙頁間仔細搜尋。剿匪時期的烈士名錄里,“李忠寶”三個字赫然在列,備注清晰寫著:“劉集鎮楸樹李村人,1930年生,1948年參軍,1949年隨軍南下剿匪,任排長,犧牲于湖南石門縣茶坪山鎮楊家坪村。”
消息傳到楸樹李村,村支書李愛黨踩著田埂快步走向村頭的老槐樹下。幾位須發皆白的老人正坐在石碾上聊天,聽到“李忠寶”的名字,86歲的李老漢突然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小忠寶?是不是那個總愛蹲在曬谷場邊看兵書的娃?”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往事便如潮水般涌來。“對,就是他!大眼睛,瘦高個,十六七歲就跟著隊伍走了,臨走前還跟俺們說,要讓天下的莊稼人都能安穩種地。”“他爹娘那會兒總在村口盼,直到收到部隊寄來的撫恤金,才知道娃沒了……”
村頭的老屋里,74歲的曾憲禮正對著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出神。照片上的年輕人穿著軍裝,胸前別著鋼筆,眼神明亮。“這是我舅舅,李忠寶。”老人的聲音帶著哽咽,“我媽生前總跟我講,舅舅最后一次回家,是1949年秋天。那天他給外公外婆磕了三個頭,說‘爹,娘,忠孝難兩全,兒子要去南邊打土匪,等天下太平了,再回來給你們養老’。誰知道這一去,就成了永別。”老人抹了把眼淚,“我媽念叨了一輩子,就想知道弟弟埋在哪兒,能不能回家。現在,總算要如愿了。”
王子六局長站在鄧州市烈士陵園的規劃圖前,目光堅定:“明年清明節,我們一定把李忠寶烈士接回來。讓他看看,當年他用生命守護的家國,如今有多安寧;讓他知道,家鄉的人從來沒忘記他。”
山坳里的墓碑依舊沉默,但風拂過草木的聲音,仿佛成了烈士的回應。七十多年的等待,跨越千里的追尋,這場遲來的“歸鄉”,不僅是對一位烈士的告慰,更是對所有為和平獻身的英雄的禮贊——他們從未走遠,因為每一份惦念與銘記,都是對他們最好的安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