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中共中央政治局2025年4月會議進一步強調“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一政策導向標志著我國宏觀政策的重大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其潛力與作用愈發受到關注。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兼聘教授盛松成撰文,希望能為理解消費在我國經濟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提供一些思路。
01
釋放消費潛力是未來一段時期
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當前外貿不確定性增加、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內需在今年經濟增長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但傳統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速的邊際效應轉弱,新投資尚在發展形成中,提振消費更有利于實現需求穩定與經濟增長,并且消費還有較大潛力有待挖掘。
2024年我國消費率僅56.6%,顯著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常態水平。我認為可以從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兩個角度來做進一步審視。
◎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消費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 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提升,消費率也呈現上升趨勢。
我國人均 GDP 約為 1.3 萬美元,與主要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追趕空間較大。
◎ 從收入分配角度看,消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收入分配體系。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人均 GDP 大致相當于主要發達國家上世紀 80 年代水平,而發達國家在這一收入區間時平均消費率已達 73%左右,遠高于我國目前的 56%左右。
這說明我國消費潛力釋放受到一定制約,收入分配體系有待完善。
02
收入分配改革有助于釋放消費活力
目前我國提振消費政策正在取得積極成效,消費保持恢復態勢。今年 1-5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 5.0%,5 月當月同比增長 6.4%,這與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放消費券等舉措有很大關系。
但消費持續回升內生動力仍偏弱,物價持續低位運行,5 月 CPI 同比下降 0.1%,環比下降 0.2%,1-5 月 CPI 累計同比下降 0.1%。
如何化解“政策激勵”與“居民消費意愿疲軟”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提高居民消費傾向是關鍵,完善再分配可能是化解矛盾的重要舉措之一。
在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再分配”不僅可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還能通過影響消費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我國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較低,而民生領域支出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與 GDP 之比(60.8%)顯著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70%-85%),且近二十多年來我國居民部門再分配后收入占比持續低于初次分配,這與再分配調節不很適當有關,居民部門在轉移支付環節中支出大于收入。
中低收入群體因預防性儲蓄呈現“消費抑制”傾向。因此,需有針對性地采取政策措施,完善再分配,以提振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我曾多次呼吁適當調低中低收入群體稅率,將年收入 10-35 萬元個稅稅率降低 5 個百分點,稅收每年減少將不超過 1000 億元,對國家財政影響較小,卻能為中低收入人群帶來穩定且持續的增量現金流,穩定預期,與“以舊換新”政策、發放消費券等中短期舉措不同。
此外,我國居民部門儲蓄比例較高,若能實現部分存款向個人養老金賬戶轉移,可在不影響居民部門當期現金流情況下,提升個人養老金賬戶認繳規模,提高養老金整體替代率,進而提高人們當前消費傾向。
可考慮加大個人養老金賬戶稅收優惠力度,提高人們使用積極性,完善對養老金融產品管理人激勵機制,提升養老金產品業績穩健性和收益率,增加與個人養老金賬戶相關聯服務,鼓勵有關企業增加服務供給和創新。
03
增加優質供給,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中國在旅行、醫療等領域存在巨額服務逆差,中高收入群體海外高端服務需求旺盛,但國內優質供給不足。
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開放試點”。我認為,中國服務業開放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鑒過去中國制造業開放成功經驗。
二十多年前我國入世時,制造業以中低端為主,技術、經驗不足,壟斷亂象普遍存在,生產效率偏低、關鍵技術薄弱、產業競爭力不足。
彼時鼓勵制造業開放,吸引外資進入,一方面國內市場化程度顯著提升,激活競爭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知識外溢效應顯現,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國內生產效率和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
2001-2019 年我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縮減 80%,帶動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提升 2.1%。
當前服務業亦是如此。與其讓有需求居民遠赴海外,不如鼓勵外資來國內試點辦高校、辦醫院,激勵競爭、打破壟斷定價,借鑒成熟商業模式,促進本土復制推廣,推動高端服務人才培養、擴大國內就業,增加高端服務供給,釋放消費潛力。
但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增強優秀外企長期在華投資意愿,除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政策支持外,還可開拓“以資引資”模式,通過股權合作、債權融資等與外企建立合作機制,增強利益共享;
二是引導本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引入外資同時,關注本土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上鼓勵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引導它們融入新市場競爭,提高服務供給質量。
04
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
需要強調的是,消費與投資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動態地互相促進的關系,消費能帶動生產、就業乃至投資。
在資本積累早期,高儲蓄(投資)支撐高增長,但投資過度擴張導致邊際回報下降,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癥結。今年一季度,我國產能利用率為74.1%,低于正常水平(我國2006-2019年的產能利用率平均為77%左右)。
提振消費不僅是短期調節總需求、拉動增長手段,還能迭代出新生、豐富、高層次消費需求,引導出高質效投資。應認識到只有無效投資,沒有無效消費。
今年穩增長政策更側重促消費,而提高投資效益根本上是為了增加優質供給,兩者是一致的。我國高技術投資增速遠高于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尤其是高技術服務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這也是目前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
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進一步穩固,應盡快疏通政策落實堵點,因地制宜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新優勢,增加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和傳統基建升級改造等領域項目儲備。
05
提高地方政府提振消費的積極性
當前,地方政府在激發消費活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二季度以來,多地擴內需促消費舉措進一步加碼,甚至有建議提出將消費指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
我認為,在制度安排上,未來中國可能出臺一些超預期政策,以進一步增強地方政府促消費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隨著消費日益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優化增值稅分配機制應當加快提上議程。2016 年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后,中央與地方形成增值稅“五五分享”格局,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同時,1994 年分稅制改革確立的“屬地征收”原則延續至今,增值稅歸屬地始終是機構所在地或注冊地,而非消費地。
例如,北京消費者購買上海生產的汽車,增值稅最終分配到上海財政,而非北京財政。屬地征收原則有助于調動地方政府扶持本土企業生產積極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地方消費活動關注和支持。
在優化增值稅分配方面,建議考慮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消費地補償機制,增強地方政府鼓勵消費動機,使其更積極制定和落實促消費政策,直接拉動地方消費增長。
新增稅收來源還可有效補充地方財政,使地方政府擁有更充裕資金用于再分配,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進一步為地方消費注入活力。
鑒于我國區域發展不均衡,推行消費地原則可能導致部分地區承擔較大稅收損失,因此應進一步探討建立相應補償機制,例如適當調高增值稅中歸屬地方比例,緩解稅制改革帶來的沖擊。
總而言之,消費對推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作用關鍵。通過收入分配改革、服務業開放、優化增值稅分配機制等多方面舉措,可以有效釋放消費活力,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推動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未來,我們應繼續關注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斷探索和完善相關政策,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內容來源|第一財經
圖片來源|Pexels
高金項目火熱招生中…
歡迎點擊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