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都開始不夠用了?
如今連20年深埋的垃圾都要開始“返工”,從“垃圾圍城”到如今四處找垃圾“下鍋”,到底發生什么,這么缺垃圾?
垃圾不夠用了
2025年上半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60%左右。
一座建成四年的垃圾焚燒廠,負荷率長期徘徊在60%左右。當初設計規劃超前,加上周邊新廠分流,讓它陷入“吃不飽”的窘境。
該廠已開始焚燒政府協調的一般工業固廢,并探索為周邊企業供熱,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是當下中國垃圾焚燒行業的縮影。
中國垃圾焚燒能力在過去十年經歷了爆炸式增長。2009年,廣州還只有一座垃圾焚燒廠,而到2019年,一口氣投產了5個垃圾焚燒發電廠,成為全國首個垃圾零填埋城市。
而全國垃圾焚燒廠數量從67座激增至1010家,日處理能力從3.3萬噸增至86.18萬噸。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中國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已達111萬噸/日,遠超“十四五”規劃設定的80萬噸/日目標。
然如今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僅60%左右。在陜西渭南,光大環保能源焚燒廠設計年處理能力21.9萬噸,去年實際處理量僅5.3萬噸,24%的利用率如同一個巨大諷刺。
更嚴峻的是,2024年全國2172座焚燒爐中,107座全年停運超半年,徹底淪為“鋼鐵廢墟”。
那怎么現在還沒垃圾可用了?
全國陷入“垃圾荒”
曾幾何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垃圾終點站”,巔峰時期吞下了全球45%的固體廢物。
2015年數據觸目驚心:僅進口洋垃圾就獲得再生紙2335萬噸、再生塑料749萬噸,相當于少砍2100萬噸原木,省下千萬噸石油!
這本是一筆“雙贏”買賣:西方付點運費就能卸掉“燙手山芋”,中國靠低廉成本支撐起龐大的制造業。但隱患也隨之埋下:我們的環境與生態付出了沉重代價。
而如今從垃圾“吃不下”到“吃不飽”,戲劇性的背后一來是政策規劃。
準確地說,垃圾焚燒廠面臨雙重壓力,垃圾短缺與補貼退坡。中國垃圾焚燒廠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發電收入(含國補)和地方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置費。
2012年政策規定,每噸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280千瓦時,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0.65元/千瓦時,其余上網電量執行當地燃煤機組電價。當基本電價不足0.65元時,國家補貼填補差額,即“國補”。
但2020年“426號文”規定,生物質發電項目并網滿15年后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這直接沖擊了焚燒廠收益模式。
“國補退坡后,垃圾處置費從每噸六七十元漲至百元左右,有的地區達150元。”一位籌建過垃圾焚燒項目的負責人透露。
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產生約一噸垃圾,需支付數十元處置費,而地方政府則面臨支付壓力陡增的困境。
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的數據顯示,全國生物質發電行業補貼缺口高達400-500億元,嚴重影響企業平穩運行。現階段我國生活垃圾處置費平均70~80元/噸,不足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
甚至不少回收渠道斷裂,廢舊塑料瓶回收價三年暴跌60%,很多直接被當成普通垃圾燒掉也是常有的事。
二來便是垃圾分類抽薪,好比這上海等大城市廚余垃圾占比達30%,分類后僅四分之一進入焚燒廠。
另外便是大眾消費習慣的轉變,“光盤行動”使北京人均垃圾量降至1.2公斤/日,上海餐廚垃圾量腰斬。
所以當焚燒廠設計藍圖遭遇現實減量浪潮,產能過剩成為必然苦果。
自然,如今這新鮮垃圾不夠用時候,一場圍繞垃圾資源的暗戰悄然打響。在湖南,焚燒廠向垃圾轉運站支付回扣爭奪市政垃圾,江蘇多地焚燒線開啟“燒三停一”的省料模式。
更有企業將觸角伸向歷史填埋場,金華計劃開挖26萬噸陳腐垃圾,廣州興豐填埋場啟動350萬立方米存量垃圾開采。
這種自救凸顯行業困境,所以為求生,行業開啟突圍,華北某焚燒廠為周邊工廠提供蒸汽,將垃圾熱能轉化為工業動力。
上海環境集團研發的FAST工藝,將含重金屬的飛灰轉化為工業鹽,填埋量驟降95%......
哈爾濱的實踐預示轉型方向。該市九城區日垃圾量5000噸,焚燒能力卻達7050噸/日。
過剩產能倒逼出“焚燒+”模式:焚燒余熱為城區供暖,年處理190萬噸垃圾發電7.2億度,爐渣制成環保磚,飛灰經螯合處理后安全填埋。
衡陽則開辟新賽道,投資5億建設再生資源循環經濟基地,“互聯網+回收”模式打通城鄉回收鏈路。手機預約上門收廢品,大數據優化運輸路線,115萬噸年處理能力帶動3000人就業。
當垃圾焚燒從終點站變為中轉站,誰又能想到,從前3小時便能填滿的垃圾坑,如今得需要一天,且從曾經的“垃圾圍城”到如今的“無垃圾可燒”,只得說,大眾見證的是一個城市系統的代謝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