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知不知道,真和大國動手打起來,或者碰上解放軍這種對手,美軍導彈只夠撐8天?
日前,美國陸軍退役上校麥格雷戈對外表示,他從“非??煽俊钡南⒃吹弥?,美軍現在的庫存導彈數量,大約可以維持八天的戰爭,這八天要是解決不了問題,就只能使用核武器了。
麥格雷戈的說法靠不靠譜?
首先,麥格雷戈可不是無名之輩。他當過五角大樓的高級顧問,退役前是陸軍上校,在軍事圈里有一定的資歷。他這次爆料說是來自“非常可靠”的消息源,而且他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呼吁要讓特朗普知道庫存有多低,這說明他可能真的掌握了一些內部情況。
不過,美軍官方到現在也沒正式承認這個“八天”的說法,所以這里面還是有疑問的。
從實際情況來看,美軍庫存緊張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往烏克蘭送了大量武器,像“標槍”反坦克導彈和“毒刺”防空導彈,這些裝備的庫存都被消耗了三分之一左右,要補上得花好幾年。
就拿“愛國者”防空導彈來說,英國《衛報》援引匿名消息說,美國現有的“愛國者”導彈只占五角大樓全部軍事計劃所需的25%左右。更麻煩的是,這些導彈的生產周期特別長。
比如“愛國者-3”攔截導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今年好不容易才把年產量提到600枚,可就算這樣,離實際需求還差得遠。
再看看其他沖突的影響。中東那邊,美軍在紅海和胡塞武裝的對抗,還有支持以色列的行動,也消耗了大量導彈。
美國《防務新聞》就提到,美軍在應對胡塞武裝時,導彈消耗速度快得讓海軍“非常擔憂”,像“戰斧”巡航導彈這種高端裝備,有時候一天的發射量就超過了前一年的采購總數。這么多地方同時消耗,美軍庫存吃緊也就不難理解了。
特朗普到底知道多少?
特朗普宣布恢復對烏克蘭的軍援,還說要提供“頂級武器”,比如“愛國者”導彈。但這里面有個矛盾的地方:美國自己的“愛國者”庫存本來就不多,德國國防部長就說過,德國只剩下6套“愛國者”系統,而且還得滿足北約的能力目標。
特朗普在回應的時候,提到要和盟友合作,比如以色列有17套“愛國者”系統,可能會通過美國轉交給烏克蘭。這說明特朗普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己庫存不夠,得靠盟友來補窟窿。
不過,特朗普知不知道庫存只能撐八天呢?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他公開承認過這個數字。但從一些細節能看出,他對庫存問題是有察覺的。
比如,五角大樓在7月初暫停了部分對烏軍援,理由就是要保證自身的彈藥庫存。特朗普雖然恢復了軍援,但他在和澤連斯基通話時也提到,擔心過度援助會讓俄烏沖突變成“美國的戰爭”,這可能暗示他對庫存消耗有所顧慮。
另外,特朗普在任時就一直強調“美國優先”,對海外軍事干預比較謹慎。這次他恢復軍援,一方面是出于政治考量,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想通過援助烏克蘭來牽制俄羅斯,減輕自身在其他地區的壓力。
但他可能沒想到,或者不愿意承認的是,長期的軍援會進一步掏空美軍的庫存,讓美國在應對其他危機時更加被動。
美軍導彈庫存的真實情況到底咋樣?
要弄清楚美軍庫存的真實情況,得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庫存消耗確實很嚴重。除了俄烏沖突和中東局勢,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儲備也被抽調了不少。
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司令弗林就警告過,美軍必須優先考慮亞洲,可現實是,中東和烏克蘭的沖突正在抽走太平洋地區的資源。美國智庫CSIS的兵棋推演也顯示,如果臺海爆發沖突,美軍的關鍵彈藥,比如遠程反艦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可能在一周內就會耗盡。
生產能力跟不上消耗。美國這些年去工業化比較嚴重,軍工企業的產能有限。像“愛國者”導彈的導引頭生產就因為稀土等原材料的問題受到制約,就算工廠擴建了,產能也提不上去。
還有“標槍”和“毒刺”導彈,生產線早就超負荷運轉了,但零部件短缺的問題一直解決不了,雷神公司的CEO就說,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增加“毒刺”的產量,可這都2025年了,情況也沒明顯改善。
再看看和解放軍的對比。解放軍的導彈儲備和生產能力可不容小覷。就拿東風-26導彈來說,一個導彈旅就有96枚,現在已經部署了9個旅,總數達到864枚,而且這種導彈核常兼備,既能打固定目標,也能打移動的艦船。
更重要的是,解放軍的軍工體系比較完整,生產速度和供應鏈穩定性都比美軍強。五角大樓自己也估計,解放軍獲得高端武器的速度是美軍的5到6倍。要是真打起來,美軍在導彈數量和持續供應上可能占不到便宜。
八天之后真的只能用核武器嗎?
麥格雷戈說八天之后可能得用核武器,這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美國現在的核武器庫存確實不少,光現役的核彈頭就有1740枚,倉庫里還有2050枚備用的。
不過,核武器是最后的手段,一旦使用,后果不堪設想。而且,大國之間的沖突升級到核戰爭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雙方都清楚這是“互相毀滅”的結局。
其實,美軍更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在常規戰爭中維持足夠的彈藥供應?,F在看來,他們可能得采取幾個辦法:一是加快國內生產,比如增加“愛國者”導彈的采購量,從原來的3376枚增加到13773枚,但這需要時間;
二是從盟友那里調貨,像特朗普提到的以色列和德國的“愛國者”系統;三是調整戰略,減少在次要地區的消耗,把資源集中到關鍵方向。
但這些辦法都有問題。國內生產受制于產能和原材料,盟友的庫存也不是無限的,而且過度依賴盟友可能會影響自身的戰略自主性。
更麻煩的是,美國現在同時在多個熱點地區投入資源,這種“多線作戰”的模式本身就很危險,一旦某個地區的沖突升級,庫存不足的問題就會徹底暴露出來。
綜合來看,麥格雷戈的“八天論”雖然沒有得到官方確認,但美軍庫存緊張確實是不爭的事實。特朗普作為總統,不可能完全不知道這些情況,但他在恢復對烏軍援時,可能更關注眼前的政治利益,而忽視了長期的戰略風險。
如果真的和大國發生沖突,美軍面臨的可不僅僅是導彈庫存的問題,還有生產能力、供應鏈穩定性以及盟友支持等一系列挑戰。
對于我們來說,這也提醒我們要保持警惕,繼續加強自身的國防建設。解放軍的導彈力量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威懾力,但我們不能滿足于此,還得在技術創新和產能提升上繼續努力。只有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才能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立于不敗之地。
環球時報:前五角大樓顧問爆料警告:美國導彈庫存告急,僅夠維持“約8天”軍事行動需要
看看新聞:美國導彈庫存僅夠維持約8天?特朗普還不知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