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輕松套現48萬元,而且無需償還,這樣的好事你愿意嘗試嗎?
如果真遇到類似情況,千萬別以為是天降好運,這背后極有可能隱藏著巨大陷阱!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揭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灰色產業鏈條,許多人在誘導下成為了“職業背債人”,53歲的農民工黃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天上掉餡餅”的誘惑
53歲的黃某,大半生都在社會底層奔波,每天天還沒亮就站在勞務市場等待工作,干的都是最辛苦、最勞累的臨時工,一天下來筋疲力盡,收入卻僅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由于學歷不高,他不懂太多復雜道理,只覺得生活壓力沉重,房租要付,老人要贍養,而口袋里卻總是空空如也。
這種看不到盡頭的窘境,讓他成為中介眼中理想的“目標人選”。
中介找到黃某時,說得天花亂墜:“大哥,有個好機會專門留給您,80萬輕松到手!只還一年,之后銀行拿您沒轍!”
起初黃某也心存疑慮,畢竟世上哪有如此美事?但中介看準了他的心理,天天在耳邊反復灌輸,說這是利用政策漏洞,很多人已經這么做了,風險極低。
黃某聽得越多越心動,他實在窮怕了,太渴望一筆資金來改變現狀,哪怕內心明白可能是深淵,也抱著一絲僥幸心理,想著或許真能搏一把,就這樣一步步陷入貪婪的圈套。
而黃某不知道的是,他這個信用記錄干凈的“白戶”,在不法分子眼中價值千金。
“職業背債人”的誕生
對于那些想鉆空子的人來說,征信空白就像一張未經染色的白紙,可以隨意涂改。
中介專門瞄準像黃某這樣的“純白戶”,他們的目標就是為這些“白紙”偽造出完美的信用履歷。
一切都從第一筆房貸開始變得詭異。
黃某后來才得知,他所購買的實際價值僅為20萬元的小房子,被中介硬生生包裝成了48萬元。
銀行流水?中介找人偽造,每月固定時間有“工資”到賬,看起來比真實記錄還要可信。
工作證明?更簡單,隨便找個空殼公司蓋個章,職位寫得光鮮亮麗,收入也高得離譜。
黃某當時還有些擔憂,中介卻拍著胸脯保證:“放心,銀行有人,資料隨便填,查不出來!”那囂張的語氣,仿佛這一切操作都理所當然。
這背后其實是一條虛假繁榮的產業鏈,炒房客、貸款中介、銀行“內鬼”都在這條鏈上分得一杯羹,吞噬著金融系統的血肉。
黃某最終拿到手的只有幾千元,但中介卻抽取了25%的高額傭金。
更令人震驚的是,銀行的客戶經理竟然還幫忙墊付月供,只為讓這個騙局能繼續運行下去。
黃某起初還覺得自己占了便宜,但隨著時間推移,他發現事情遠非中介描述的那樣。
當銀行的催款通知一次次寄來,他才意識到自己掉進了一個巨大的陷阱,成為了“職業背債人”,一輩子都可能被這筆債務壓得喘不過氣。
比黃某更慘的是上海的一對退休夫婦,他們被中介忽悠著將名下的老商鋪“包裝”后抵押,實際價值100萬元的商鋪被炒到500萬元,貸出的資金大部分流入中介口袋。
如今貸款逾期,商鋪面臨被拍賣的風險,連子女升學也因家庭征信問題受到影響。
這些受害者們終于醒悟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深陷深淵。
那些當初拍著胸脯保證“銀行有人”的中介早已銷聲匿跡,幫忙造假的銀行員工也調離了崗位。
只剩下他們這些“職業背債人”留在原地,面對一輩子都無法償還的債務和被摧毀的信用記錄。
而這條灰色產業鏈仍在暗中運作,等待著下一個“獵物”上鉤...
隨著越來越多“職業背債人”逾期失聯,這條灰色產業鏈終于暴雷。
但令人費解的是,明明有87%的包裝貸最終都成為壞賬,銀行當初為何仍要大量放款?究竟是誰在縱容這一切?
誰在縱容這場狂歡?
原來,是銀行內部的業績壓力讓不少人選擇“裝睡”。
每年的貸款任務讓客戶經理喘不過氣來,而這類包裝貸審批快、額度高,成了沖業績的“捷徑”。
有些銀行甚至對明顯存在問題的貸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能完成指標,先把錢放出去再說。
等到壞賬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找幾個離職的客戶經理背鍋,對外宣稱是個人違規操作,試圖掩蓋背后的系統性漏洞。
而那些曾經參與造假的員工,要么早已跳槽,要么被象征性處罰,真正的責任卻無人承擔。
此外,這條產業鏈能長期存在,離不開不斷“技術升級”的中介團伙。
過去造假還需找人偽造銀行流水,現在直接使用AI合成軟件自動生成,連字體、蓋章位置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利用ChatGPT編造工作經歷,從職位描述到離職原因都寫得滴水不漏,外行人根本看不出破綻。
而農村地區成了重災區,騙子們專門針對留守老人和低學歷群體下手,這些人大多征信空白,對金融知識了解甚少,很容易被“免費領錢”的說辭所欺騙。
有些中介甚至跑到村里舉辦“宣講會”,把騙貸包裝成“國家扶貧政策”。
就這樣,不少老人糊里糊涂就簽了合同,直到法院傳票送到家中才意識到出了問題。
那么,面對這樣的騙局,我們該如何自救?
首先必須牢記:所有聲稱“0成本套現”的都是騙局。
一旦信用破產,不僅貸款、辦卡受限,連乘坐飛機、高鐵都會被限制,子女考公、參軍也會受到影響,相當于社會性死亡。
對于普通人而言,保護好自己的身份證和個人信息,不隨意簽署文件,才是最基本的防范手段。
別以為天上會掉餡餅,那些看似無需付出代價的“好事”,往往需要用一生的信用去償還。
這條暴雷的灰色產業鏈,給所有人敲響了警鐘:金融不是兒戲,信用不容踐踏。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