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
2023年冬日,香港原創音樂劇《大狀王》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演出,為該劇作詞的岑偉宗驚訝地發覺,劇場里有不少講普通話的觀眾,有人專程“打飛的”前來追劇,有人在散場后拼團包車回深圳和廣州,在大巴上齊唱劇中歌曲。
這個夏天,備受期待的《大狀王》巡演開啟,從上海到北京,持續引發觀劇熱潮,被譽為“現象級作品”“華語音樂劇新高度”,不少觀眾一路追隨多次刷劇,并計劃下個月再去香港欣賞。劇場之外,收錄劇中19首歌的原聲帶被“盤到包漿”,社交媒體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網友紛紛感嘆“茶不思飯不想,心里全是《大狀王》”。
內地觀眾為何對《大狀王》如此著迷?記者走進臺前幕后,專訪本劇作曲、作詞、編劇、導演主創團隊以及兩版演出主要演員,為你揭秘《大狀王》的“魅力密碼”。
上海觀眾帶著《大狀王》滬上限定周邊進京再次欣賞演出。張盼攝
致敬傳統 舊瓶新酒
故事要從10年前說起。在上海某個尋常的傍晚,相約去看音樂劇的岑偉宗與香港知名作曲家高世章,走進淮海中路的咖啡店歇腳。“我們把《審死官》改成音樂劇好不好?”岑偉宗提議。
在岑偉宗看來,以清代廣東民間狀師(古代律師)宋世杰為主人公的《審死官》,既有粵劇,擁有一定文化厚度,又有周星馳主演的喜劇電影,具備流行文化面向,能夠覆蓋不同年齡和審美趣味的觀眾。“似乎還沒有公堂戲題材的音樂劇,一邊審案,一邊唱歌,還要跳舞,這個事情好像很難做。”岑偉宗笑道,但對面坐著的是搭檔高世章,相信總會有辦法。
回港之后,岑偉宗首先邀請香港知名編劇張飛帆創作故事大綱。“說到清代的公堂故事,香港人很容易想到影視和戲劇作品中的宋世杰和方唐鏡,兩位狀師一正一邪。岑偉宗老師說他想要關于‘救贖’的故事,那應該從比較壞的人入手,以方唐鏡為主人公。我用大家熟悉的兩個人物,既向傳統致敬,也想以‘舊瓶新酒’的方式,來講不一樣的故事。”張飛帆說。
在《大狀王》成為西九文化區首個委約制作的音樂劇項目前,它只是躺在抽屜中的幾頁項目策劃,沒有投資和制作方,創意先行萌發。在合作意向落地的過程中,高世章更大膽地提出,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通過劇本圍讀、工作坊、預演、正式演出的步驟來發展作品。
在那之前,香港音樂劇受限于資源和成本,創排和制作周期相對較短,缺少充分打磨提升的空間。“我們想看看這種逐步進行、良性發展的方式,對于香港的音樂劇創作、舞臺文化乃至整個產業能否有一些推動作用,西九文化區也很認同我們的理念。”高世章說。
《大狀王》上海首演劇照,劉守正(右)飾演方唐鏡。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香港話劇團供圖
精益求精 叫好叫座
“從創意自主研發的角度,什么時候都可以做,每個有志于創作的人,都應該有隨時可以拿出手的東西。然后要看什么公司或機構把你的創意接過去發展,它有怎樣的能力和愿景,能把你的作品帶向多大的舞臺。當然很重要的是,你投入熱情和時間的作品,要經得起市場檢驗。”岑偉宗說。
2017年,《大狀王》確定由西九文化區與香港話劇團聯合呈獻及制作,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方俊杰加入主創團隊,成為《大狀王》導演。經過兩年準備和排練,《大狀王》2019年進行4場預演,并組織演后討論會、問卷調查,向觀眾和業內人士廣泛收集意見反饋。
鄭君熾在演唱《撒一場白米》。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香港話劇團供圖
“《大狀王》其實在預演之后,第二年就要在香港正式公演,受疫情影響,直到2022年才實現。但那兩年我們沒有停下來,一直在打磨這個劇,也在不停地排練,這樣才有2022年貼近我們這次演出的版本。”主演鄭君熾說,好的作品真的需要時間來打磨。“我們是南方人,都喝湯的,老火湯就是要花時間去燉,才會好喝。”
預演采用現代布景和服裝,《終審》的公堂戲設有酒吧吧臺,演員以近乎跑酷的方式在臺子上翻來翻去。劇中人物更多,故事線也更復雜。主創團隊吸納觀眾意見,舞美設計和人物形象呈現清代感,劇本修改超過20稿,無論情節或歌曲都修改了一半以上。
2022年《大狀王》首演大獲成功,并在2023年一舉囊括第三十一屆香港舞臺劇獎10個獎項,包括最佳制作、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填詞、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和男配角、最佳舞臺及音響設計等,同年載譽重演21場,盛況空前、一票難求。
《大狀王》北京演出收官合影。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供圖
載譽巡演 期許未來
約3小時的演出中,“狀師”方唐鏡由出場時的顛倒黑白、助紂為虐,到畏懼鬼魂阿細(宋世杰)會因自己繼續作孽而報復索命,出于自保改行善事、伸張正義,替阿細心上人秀秀翻案,乃至為民請命、以身入局,犧牲自己拯救蒼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狀王”。方唐鏡與阿細的舊日情仇,也在此過程中浮出水面。
九聲六調的粵語相較普通話,本就更富于音樂性。劇中敘事說理貫穿對白、說唱、歌唱之間,絲絲入扣、聲聲入耳。音樂風格超過30種,連作曲高世章本人都無法盡數。曾在紐約大學專攻音樂劇創作、擁有海外音樂劇制作經驗的他信手拈來,將粵劇、童謠、圓舞曲、古典樂、抒情歌、搖滾和佛教音樂等融入劇中。
歌曲《有陣時》令觀眾淚落。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香港話劇團供圖
《一念一宇宙》的善惡因果、《有陣時》的親情缺憾、《踏上清源》的上下求索……劇中歌曲令觀眾聞之淚落、念念不忘。在張飛帆劇本基礎上,高世章先為劇中歌曲譜曲,再由岑偉宗填詞,合作超過10年的3人強強聯手,讓故事和音樂渾然一體。
“香港文化孕育”是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對《大狀王》的評價。岑偉宗說,上世紀70年代香港流行歌讓他學到如何填詞、謀篇布局、傳情達意。香港的粵劇文化、飲食文化,中文系讀書時從諸子百家到通俗讀物的廣泛涉獵,都是他的創作養分。“這些不單是影響我,也影響來看戲的觀眾,構成我們相互理解的文化基礎。”岑偉宗說。
《大狀王》的舞臺設計受中國戲曲的寫意精神影響,方和圓嵌套的雙轉臺,如同命運的轉盤。“本劇的音樂和故事內容都很飽滿,所以在舞美呈現和說故事的方法上,我們考慮使用留白。”方俊杰說,舞臺的轉向有順有逆,配合劇中回憶的部分、人物命運的轉變。
“青春組”演員、方唐鏡扮演者梁仲恒在演唱《申冤》。
為了本次巡演,《大狀王》新加入“青春組”演員,與原版演員一樣深受觀眾喜愛。“音樂劇演員最重要的是真誠,這是最打動觀眾的地方。”高世章說,原版演員好像一家人,配合很默契。“青春組”演員給劇作帶來新的可能,讓人有驚喜。兩組演員看彼此的演出,也有一些改變,比如原版演員的老練、“青春組”的活潑,也在影響對方。
在采訪中,10位《大狀王》主創和演員都提到了內地觀眾的追劇熱情。多次觀劇后的深度解讀和細節對比、二次創作的漫畫和表情包、散場后的互動交流等,都成為他們記憶里的珍藏。在北京收官演出謝幕環節,臺下觀眾齊聲呼喚“二巡”(再次巡演),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兼主演劉守正回應:“我們肯定會再見面!”
《大狀王》劇中角色許下約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香港話劇團供圖
(感謝香港話劇團為此次專訪作出的安排)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