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又是熟悉的配方。
中國企業剛掏出真金白銀,準備大干一場,結果對方突然翻臉不認人。這次輪到了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單方面叫停了與新疆中亞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長達25年的合作項目。
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單方面叫停與中方的油田合作項目
5.4億美元打了水漂?
事情是這樣的:2023年1月,阿富汗塔利班與中亞石油簽了個大單,25年合作期,開發阿姆河流域油田。這可不是小買賣,涉及面積4500平方公里,預估儲量8000萬桶石油。
中國企業承諾三年內投資5.4億美元,約合39億人民幣。按協議,第一年就得砸進去1.5億美元。
結果呢?2025年6月17日,阿富汗重工業部門直接宣布:合作終止。
理由?中國企業“該干的都沒干”,多次違反合約。
這話聽著就讓人火大。你說違約就違約?具體怎么違的?
阿富汗的“控訴書”
阿方列了一堆罪狀:
投資不到位:說好第一年投資上億美元,實際只投了幾千萬。這確實有問題,差距不小。
技術不達標:聲稱煉油廠建設技術達不到合同要求。但具體哪里不達標,人家就是不說。
用工不合規:沒有優先雇傭阿富汗本土員工,引發當地人不滿。
環保不過關:開采過程破壞環境,不承擔社會責任。
聽起來條條有理,但仔細一想,問題來了。
阿富汗是個什么情況?常年戰亂,基礎設施幾乎為零。沒水沒電沒路,你讓人家怎么建煉油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真相可能沒那么簡單
時間線很有意思。就在合作終止前不久,歐盟宣布向阿富汗提供1.6億歐元援助,涵蓋糧食、醫療、教育等各方面。
巧合嗎?我看未必。
中國給的是“漁”,教你怎么捕魚,但需要時間,需要投入,需要耐心。歐盟給的是“魚”,直接解決燃眉之急。
對于急需資金的阿富汗來說,哪個更有吸引力?答案顯而易見。
更微妙的是,阿富汗最近跟巴基斯坦關系也在升溫。巴方不僅開了特別豁免通道,還取消了貿易銀行擔保要求。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國企業的老毛病
當然,咱們也不能光怪別人。中國企業出海這些年,確實有些老毛病沒改。
合同意識淡薄:有些企業覺得合同就是個形式,到了當地再說。這種想法要不得。
文化理解不足:不了解當地民情風俗,用工、環保等問題處理不當。
風險評估不夠:對政治風險、經濟風險估計不足,一旦出現變故手忙腳亂。
這次阿富汗項目,如果投資確實沒到位,那中企就得承擔主要責任。說好的錢不給,人家當然要翻臉。
高風險國家投資的血淚教訓
阿富汗、尼日爾、阿爾巴尼亞……中國企業在這些地方吃虧不是一次兩次了。
問題出在哪?
政治穩定性差:這些國家政局不穩,今天簽的合同,明天可能就作廢。
法治環境薄弱: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一切都靠人情關系。
經濟基礎落后:基礎設施缺乏,配套產業不完善,項目推進困難重重。
但中國企業為什么還要往這些地方跑?
說白了,就是利潤誘惑太大。風險高,收益也高。8000萬桶石油,按現在的油價算,價值數百億美元。
誰的鍋?
這次合作失敗,責任到底在誰?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看,雙方都有問題。
中企這邊,投資不到位是硬傷。說好的錢沒給夠,這就是違約。其他什么技術問題、用工問題,都是次要的。
阿富汗這邊,基礎設施跟不上,還指望人家憑空建煉油廠?而且翻臉速度太快,剛有其他選擇就毫不留情。
出海企業的警鐘
這事給中國出海企業敲響了警鐘:
合同必須嚴格執行:說給多少錢就給多少錢,不能打折扣。
風險評估要充分: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都得考慮進去。
本土化要做好:用工、環保、社會責任,一個都不能少。
退出機制要完善:萬一出現問題,怎么止損,怎么撤退,都得有預案。
說到底,中國企業走出去,代表的不只是自己,還代表著中國形象。每一次合作失敗,都會影響后續項目。
阿富汗這次“背刺”,給所有出海企業上了一課:在高風險國家投資,光有錢有技術還不夠,還得有智慧,有耐心,有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