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為什么會在就職后短短幾天內,就對周邊大國釋放出截然不同的信號?比如韓國新總統李在明,他2025年6月4日宣誓就職,當天晚上就撥通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電話,這通電話持續了大約20分鐘,內容涉及貿易關稅和美韓同盟的具體事項。掛斷電話后,李在明接下來幾天給日本和中國領導人打了電話,但順序是先美國、再日本、最后中國。
中國在7月2日通過外交渠道詢問李在明是否出席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這活動包括閱兵儀式,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方邀請的意圖很明顯,希望借此改善中韓關系,畢竟李在明上臺前就多次表示要修復上屆政府留下的中韓僵局。
他在回應中用了“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這樣的表述,但緊接著加了“以韓美同盟為基礎”,這九個字是不是像在平衡兩邊?為什么他想了13天才給出這個回復?難道不是因為需要權衡美國方面的反應?韓國媒體報道顯示,李在明團隊內部討論時,多次提到不能讓美國誤會,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對韓國的貿易壓力和駐軍費用分擔談判正處在關鍵階段。
從公開信息看,李在明上臺前后對中韓關系的表態其實一貫強調實用外交,但實際行動總是把美韓同盟擺在首位。就職后第一通國際電話給特朗普,這不是巧合,而是韓國總統的慣例,首次出訪也通常是美國。為什么韓國這么依賴美國?因為安全事務上,韓國有3萬多名美軍駐扎,美韓聯合軍演每年舉行,這給韓國帶來心理和軍事上的保障感。
歷史上,美國多次要求韓國增加防務費用分擔,韓國雖然抱怨,但最后總得妥協。2025年,美韓貿易談判又卡在關稅上,美國對韓國鋼鋁產品加征關稅,韓國出口企業壓力山大。如果李在明在這個節骨眼上跑去北京參加閱兵,會不會激怒特朗普,導致談判破裂或更高關稅?這不是空想,韓國媒體就直言,李在明得看美國臉色行事。
現在來聊聊九三閱兵本身,為什么中方邀請李在明這么重要?2015年樸槿惠出席過類似活動,那時候中韓關系處在蜜月期,但現在不一樣了。2025年的閱兵是80周年,規模預計很大,中方邀請多國領導人,包括特朗普,但特朗普還沒確認。韓國作為東亞鄰國,如果李在明去,就能展示韓國對中韓關系的誠意,讓世界看到韓國不完全倒向美國。
但他為什么猶豫?韓聯社報道,李在明團隊考慮了行程沖突,還希望中方先派高層訪韓以示對等。這是不是在回避實質問題?更深層的原因,是韓國朝野一直把美國當成“老大哥”,安全依賴太深。民調顯示,大部分韓國人支持優先美韓同盟,只有很少人覺得中國優先外交靠譜。7月下旬,韓國街頭甚至有反華游行,有人散布中國干涉韓國大選的謠言,這氛圍下,李在明敢輕易去北京嗎?
如果你站在李在明的角度,會怎么處理這個邀請?拒絕的話,會不會給中方難堪?韓國媒體大肆報道邀請遭拒,確實讓中方尷尬,但李在明公開解釋時,總強調美韓同盟是外交首位,希望美國別誤解他的對華態度。這解釋本來可以私下跟美國說,為什么拿到臺面上?是不是在向美國表忠心,順便引導韓國輿論親美而非親華?
結果呢,7月18日左右,韓國執政陣營消息稱,李在明可能缺席閱兵,改派國務總理金民錫或國會議長禹元植出席。這算最大誠意了?總理去的話,規格降級,但至少有個代表;議長去的話,更像是象征性參與。為什么不自己去?因為韓美首腦會談日程還沒敲定,急著訪華可能會讓美國不滿。專家分析,李在明這么做,是為了先鞏固美韓同盟,再慢慢改善中韓關系。
從現有報道看,李在明上臺一個月,支持率突破50%,但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支持率在30%左右。他推動緊急經濟應對工作組,重點提振民生,編制追加預算案刺激消費。同時,他撤回前政府的一些提名,強調和平是經濟基礎,對朝鮮展現緩和姿態,暫停對朝喊話,擬定針對散發傳單的處罰。
這整個事件,是不是東亞地緣政治的縮影?韓國夾在中、美、日之間,為什么總得小心翼翼?李在明拒絕閱兵,是不是預示韓國繼續親美路線?如果你是韓國民眾,會支持他的決定嗎?還是覺得該多親近中國?
想想貿易數據,韓國對美出口依賴大,對中也重要,但安全上美國是支柱。特朗普邀請中國訪美,中方邀特朗普閱兵,這中美互動,會不會影響李在明?俄羅斯回應中美俄會晤,李在明或拒早了?這些問題,是不是值得深挖?歡迎分享你的看法,一起琢磨東亞未來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