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孔肯雅熱這一蚊媒傳染病引發廣泛關注。7月21日下午,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發布通報稱:截至2025年7月20日,全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158例,均為輕癥病例。
基孔肯雅熱是什么?感染后會有哪些癥狀?和登革熱的區別是什么?如何做好預防?日前,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傳染病防控領域首席科學家何劍峰進行解答。
羊城晚報:基孔肯雅熱是什么?
何劍峰: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在廣東,主要是通過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報告過這個疾病。
羊城晚報:感染基孔肯雅熱后會有哪些癥狀?
何劍峰:基孔肯雅熱典型的臨床表現是:
剛開始:通常以發熱最先出現,隨后出現關節疼痛等癥狀,疼痛多出現在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小關節。
2~3天后:會出現皮疹,多為斑丘疹,皮疹可出現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
整個病程通常持續5~7天,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較輕,個別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兩三個月。
羊城晚報:哪些人群要特別注意基孔肯雅熱?
何劍峰:目前,廣東發現的病例均為輕癥,但同時也需要關注新生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熱容易出現并發癥,請及時就醫。
羊城晚報: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有何不同?
何劍峰:傳播途徑完全一樣,都是伊蚊傳播。防控措施一樣,都是對發病人員進行防蚊隔離,滅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個人防護。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熱傳播快兩到三倍。雖然兩者癥狀相似,都有發熱、皮疹癥狀,但登革熱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關節痛,基孔肯雅熱是小關節疼痛明顯,個別患者持續時間較久。
羊城晚報: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
何劍峰:基孔肯雅熱是伊蚊傳播,伊蚊是依靠積水繁殖后代的,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
滅成蚊
在家或通過家用的各類滅蚊藥物,如電蚊香、滅蚊片、滅蚊噴霧罐等滅蚊。
清積水
也就是清除伊蚊(花斑蚊)產卵的地方。伊蚊(花斑蚊)是依靠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產生幼蟲。
在家庭內常見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萬年青、富貴竹、綠蘿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盤、屋頂存在積水的各類容器等等,在戶外主要是有積水的各類容器。通過翻盆倒罐清除各類積水,消除蚊蟲孳生環境,就可以有效地減少蚊蟲孳生。
防叮咬
家庭住宅可安裝紗門、紗窗,睡眠時使用蚊帳;在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避蚊胺等驅蚊劑。
有癥狀,快就醫
如果出現發熱、劇烈關節疼痛、皮疹等癥狀,請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特別是,如果您近期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旅居史,或者有明確的蚊蟲叮咬史,可主動向接診醫生說明。這些信息對于醫生及時、準確地作出診斷至關重要。
廣東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大家無需恐慌,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孳生,沒有蚊蟲就沒有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大家一起齊動手,清積水,防蚊蟲,保健康,積極做好家庭及周邊環境的積水清理,做好個人防護,可預防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
來源 羊城晚報、羊城派、金羊網
文字 朱嘉樂 通訊員 粵疾控
(來源:羊城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