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佛山出現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引發關注。截至7月19日,佛山全市已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基孔肯雅熱因何而起?該如何防護?
從哪來
從非洲跨洲際“旅行”
全球119個國家地區已發現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
基孔肯雅熱始發于非洲,最早于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被發現。
當時,在坦桑尼亞的村莊里,有60%~80%的人患病。“基孔肯雅”一詞就來源于坦桑尼亞南部基馬孔德語,意思是“變得扭曲”,用以描述出現嚴重關節疼痛的感染者痛得彎腰、蜷縮身體的樣子。
圖源:上海市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隨后,基孔肯雅熱東移東南亞地區。1958年,首次在泰國出現基孔肯雅熱城市疫情。這也是亞洲地區首次分離出基孔肯雅病毒。1965年,印度發生基孔肯雅熱大流行,30萬人感染。
2004年,基孔肯雅熱在肯尼亞持續暴發,隨后迅速蔓延至印度洋島嶼,引發了大規模疫情。之后,基孔肯雅病毒的暴發變得更加頻繁和廣泛。2007年,歐洲首次報告出現本土傳播;2013年,美洲首次發現相關病例。
在我國,首次發現基孔肯雅熱輸入性病例是在2008年3月。當時,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衛生檢疫人員在白云機場對入境人員進行檢疫查驗時,發現一名發熱病人,其自述回國前兩天開始出現發熱,全身關節疼痛,此前一直在斯里蘭卡建筑工地工作。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確診為中國內地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目前,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其是南美洲、非洲、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如巴西、印度、法屬留尼汪島、泰國、馬來西亞等。
曾經或當前存在基孔肯雅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截至2024年12月)。圖源:世界衛生組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12月,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已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由于許多國家存在監測能力有限、診斷資源不足、漏報、常與登革熱混淆等問題,準確及時的全球流行病學數據有限,缺乏病例報告的區域并不等于沒有發生傳播,實際傳播范圍可能更廣。
啥癥狀
與登革熱相似
但關節痛更劇烈、持續更久
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花蚊子”)傳播,與登革熱的傳播途徑高度相似。這兩種疾病,各年齡人群普遍易感,發病初期都會出現高熱、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癥狀。在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共同流行的地區,常有人同時感染兩種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 圖源:云南疾控
事實上,首次從坦桑尼亞發熱患者血液中分離出這種病毒時,也曾一度被認為是登革熱,直到血清學和病毒學研究證實它是一種新發現的甲病毒,才被命名為基孔肯雅病毒。相關學術論文回顧性案例分析認為,基孔肯雅病毒最早流行可能在1779年,但過去的記載往往認為是登革熱。
不過,二者也有一定的區別。與登革熱相比,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被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在體內潛伏期通常為3天至7天(最短1天,最長可達12天),隨后可能突然發病,出現典型的“熱-疹-痛”三聯征:
突發高燒:體溫可高達39°C+,可能持續1-7天。部分患者會出現“雙峰熱”,即退燒后再次發熱。
明顯關節疼痛:這是基孔肯雅熱最突出的特點之一。特別是手指、手腕、腳踝和腳趾等小關節會出現劇烈疼痛和腫脹,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數月。
皮疹:約80%的患者在發熱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腳底會出現紅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癢。
此外,還可能伴隨頭痛、惡心、嘔吐、肌肉痛、結膜炎等癥狀。
另外,登革熱發生重癥的比例比較高,致死病例時有發生,但是基孔肯雅熱多數患者為輕癥,大約會在1~2周內康復,但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能會經歷長期關節疼痛的折磨。只有極少數情況下,該病會導致出血、腦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
圖源:健康荔灣
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自2025年以來,截至6月初,全球14個國家或地區共報告基孔肯雅熱病例超22萬例,其中約80例死亡。
怎么治
尚無特效藥
只能對癥處理舒緩癥狀
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環,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產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癥,被病媒蚊叮咬后,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罕見情況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嬰兒出生時由母體傳給新生兒。
基孔肯雅病毒。 圖源:上海市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所有年齡人群均易感,但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基孔肯雅熱診斷和治療方案》,基孔肯雅熱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為對癥處理,舒緩癥狀。
一般治療:
發熱期應臥床休息,不宜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離措施。
對癥治療:
1. 降溫:對于高熱病人應先采用物理降溫。有明顯出血癥狀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體消炎藥(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
2. 止痛:關節疼痛較為嚴重者,可使用鎮痛藥物。
3. 腦膜腦炎的治療:治療要點主要為防治腦水腫。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藥物降低顱壓。
4. 關節疼痛或活動障礙者可進行康復治療。
咋預防
國內尚無疫苗
防蚊滅蚊、避免叮咬是關鍵
目前,我國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基孔肯雅熱。
在世界范圍,2023年11月,由法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的疫苗(IXCHIQ)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成為全球首款預防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疫苗。該疫苗屬于減毒活基孔肯雅病毒疫苗,獲FDA批準適用于18歲以上高風險人群,并在歐盟、加拿大和英國獲得同類許可。今年4月,歐盟還批準其擴展用于12至17歲人群。
然而,今年5月8日,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出現兩名死亡病例及多起嚴重不良事件后,暫停了該疫苗在65歲及以上人群中的使用;5月9日,FDA也發布了暫停60歲以上人群使用該疫苗的建議——調查顯示該疫苗上市后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報告,包括神經系統事件和心臟事件。
基孔肯雅熱的發病季節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基孔肯雅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動高峰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當前,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佳方法,就是防蚊滅蚊、避免叮咬。
圖源:上海市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在日常防護中,需要記住三句話:
1. 翻盆倒罐清積水。室內水生植物3-5天換水一次,儲水容器要加蓋,沒有蚊蟲孳生地就可以大大減少蚊蟲的叮咬。
2. 積極動手滅蚊蟲。蚊香、電蚊拍、防蚊噴霧要備好,衛生死角要處理,沒有蚊蟲的叮咬就沒有此類病毒的傳播。
3. 個人防護要做好。出門穿淺色長衣長褲,戶外樹蔭草叢少逗留,家里安裝紗門紗窗,睡覺時掛蚊帳。
一旦出現發熱、關節痛或皮疹等癥狀,請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早期對癥治療,可有效緩解不適癥狀。
出品:南都官微運營部
統籌:李湘瑩
整合/編輯:劉苗
美編:蔡沐晗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上海市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報、央視新聞等
參考文獻:
林苗、李華等《廣東檢驗檢疫局發現中國內地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2008年8月第31卷第4期
袁軍、張海林《全球基孔肯雅熱流行現狀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進展》,《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9年10月第20卷第5期
李建東、李德新《基孔肯雅熱》,《病毒學報》2011年7月第27卷第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