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總理默茨上任以來,德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愈發“積極”:不僅承諾增加軍援,國內高層更是輪番前往基輔造勢。可在前外交官霍夫曼(D. Hellmut Hoffmann)卻有別的考量,他在《柏林日報》發文指出,這種“積極”并非建立在戰略理性基礎之上,而是出于一種意識形態的驅動。
▲圖源:Christian Ditsch/epd
此前,默茨在北約峰會前的政府聲明中強調:“普京最近毫不掩飾地宣稱,‘烏克蘭是我們的!’”在這句話背后,默茨給出的“解法”是:俄羅斯不值得談判,烏克蘭只能靠武器,而歐洲則必須把國防預算推高到GDP的5%。
然而,在如此的語境里,世界只剩敵我陣營,軍事力量成了唯一可信語言。在霍夫曼看來,默茨沒有認真分析俄羅斯的意圖、能力與目標,更沒有為歐洲安全架構的長遠設計留一絲余地。而這,才是真正危險之所在。
▲圖源:Kay Nietfeld/dpa
事實上,默茨引用的“烏克蘭是我們的”既非普京的原話,也完全脫離了當時語境。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普京談論的是烏克蘭背棄中立承諾、西方阻撓談判進程,以及俄語區的現實控制問題。
可對默茨而言,真實并不重要,“有用”就行。
霍夫曼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愿不愿意擴軍”,而是“有沒有必要”。從實際數據看,歐盟27國加上英國與挪威,在軍費和主戰裝備方面早已遙遙領先俄羅斯。北約整體更是碾壓級優勢:美國的軍力規模與核威懾力足以覆蓋全球。
▲表格展示的是歐盟 27 國、英國、挪威和俄羅斯的國防預算和武器系統儲備的對比
即便考慮俄羅斯可能持續擴軍,其能力也遠不足以在可預見時間內對歐洲構成全面威脅。所謂“俄羅斯隨時會進攻歐洲”,在基本軍事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可此時的默茨依舊在喊“歐洲要自保”。那些他想要的,其實“歐洲已經有了”且足夠多了。
霍夫曼認為,默茨代表的戰略并不是“遏制”,而是“隔離”——他不再談共同安全、軍控協定、外交渠道,而是全力構建對抗性的軍事集團。這就像是在歐洲心臟上安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被誤解、誤判引爆。
▲圖源:Michael Kappeler/dpa
如此的安全政策,其實很空洞。它既無法為德國或歐洲帶來真正的安全,卻又實實在在地制造了不安、轉移了注意力,消耗了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公共資源。而眼下,默茨似乎連“理解”這一步都已經放棄了……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