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土爾沙市(Tulsa)的安娜瑪莉?賀特(Anamarie Hurt)從未想過,自己信任了近半世紀的丈夫,會親手斷送他們辛苦積攢的退休儲蓄——500多萬美元。更令她憤怒的是,處理這些匯款的銀行竟毫無防備。
她的丈夫克雷格(Craig Hurt),一位年逾七旬的退休人士,誤信以加密貨幣為名的“投資機會”,陷入近年來全球高發的網絡詐騙形式——“殺豬盤”(Pig Butchering)。短短一年間,他親自前往銀行辦理多筆大額匯款,其中一筆金額高達30萬美元,最終將兩人一生積蓄拱手奉上。
這類“殺豬盤”詐騙如今已發展成高度組織化的國際犯罪網絡,詐騙團伙通常隱藏于東南亞和西非的園區內。他們透過社交平臺、交友軟件與受害者建立感情聯系,隨后以“投資機會”為名展開操控,讓受害者心甘情愿地轉賬匯款。
根據報道,受害者多為高齡、鰥寡或社會支持薄弱的群體,極易落入情感操縱陷阱。詐騙分子不僅營造“致富”幻象,還會在受害者起疑時使用勒索、威脅等手段鞏固掌控力。
2023年,安娜瑪莉決定將矛頭指向協助克雷格完成匯款的阿維斯特銀行(Arvest Bank),提起訴訟,指控銀行在面對如此大額頻繁的異常匯款時,未盡應有的盡職調查義務。
據悉,此次案件并非孤例。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等金融巨頭,也陸續成為類似案件的被告,面臨消費者及家屬的索賠,指控他們在明知客戶遭遇欺詐時未采取行動阻止資金流出。
目前賀特一案正進入仲裁程序,Arvest 銀行則尚未公開回應指控。
盡管聯邦法律早在1970年就規定銀行必須上報可疑交易,并賠償賬戶被盜資金,但“殺豬盤”規避了這些傳統定義。原因在于,這類詐騙通常是受害人“主動授權”的轉賬,而非黑客盜刷或偽造身份,因此不被視作“未經授權交易”(unauthorized transfer)。
例如,一位80歲失偶老婦 Alice Lin(音譯)指控摩根大通及多位銀行員工協助詐騙團伙,讓她在短短3周內損失72萬美元畢生積蓄。她指出,自己6年未曾做過類似匯款,卻突然頻繁大額轉賬,銀行理應起疑,卻未加阻止。盡管摩根大通要求法院撤訴,但2023年已被聯邦法官駁回。
更令人心碎的是,安娜瑪莉在追查真相過程中,發現丈夫可能罹患尚未確診的認知障礙或早期失智癥。這也許解釋了為何他在短時間內判斷力驟降、喪失警覺——最終成為詐騙分子眼中的“肥豬”。
而當她試圖追回損失、揭發騙局時,卻遭到詐騙團伙死亡威脅,對方甚至發送了她丈夫早年偷拍她洗澡的私密照片進行勒索。
如今,除了銀行,電信公司、社交媒體平臺也面臨輿論壓力。詐騙團伙往往透過 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 等平臺接近受害者,平臺在監管與舉報機制方面的漏洞也備受質疑。
這起悲劇暴露出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金融詐騙,個人認知、信任與監管機制之間的斷裂,正在讓越來越多家庭陷入無力與絕望。
專家呼吁,美國及各國政府應重新審視現有法規,擴展對“授權性詐騙”受害者的保護范圍,同時要求金融機構在面對異常轉賬時負起“可疑識別”責任。
在AI偽造、社交操控愈發精細的時代,沒有人能高枕無憂。守住自己的積蓄,也需要更強大系統性的保護。
當天匯率
1 美元=7.17人民幣
美國同城分類信息網免費發布平臺!
點擊下方原文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