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白宮內上演了一出精心設計的政治戲劇,特朗普總統手持一名14歲芬太尼過量死亡男孩的照片,面對淚流滿面的母親,做出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承諾:“我相信中國會判處這些毒販死刑。”
這一幕被媒體廣泛報道,卻在表象之下隱藏著更為復雜的政治算計,這場道德綁架背后的真相,揭示美國芬太尼危機的真正根源,以及特朗普政府如何將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轉化為對華施壓的政治工具。
2025年7月16日的白宮活動本應是一場關于美國芬太尼危機的嚴肅討論,卻迅速演變成了一場政治表演。
特朗普總統手持一張14歲男孩的照片,這個孩子因芬太尼過量而永遠離開了人世,站在一旁的母親淚流滿面無法言語,在鎂光燈的聚焦下,特朗普做出了那個后來引發國際爭議的承諾:“我相信中國會判處這些毒販死刑。”
這一幕看似充滿人道主義關懷,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操作,特朗普選擇在公開場合展示受害兒童的照片,利用母親的悲痛情緒,為他的政治議程營造情感基礎。
這種手法在美國政治中并不新鮮,但將其用于國際關系領域,特別是針對特定國家,則顯示出一種危險的傾向性。
“特朗普是個好演員,對他而言,孩子是否死亡、是否向家長做出承諾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夠借此道德綁架中國,向中國施壓才是真實目的。”
這種評價或許苛刻,但卻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美國政治中,個人悲劇常常被工具化,成為推動政策議程的籌碼。
自二次上任以來,他就多次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對中國加征關稅,這次公開表演只是這一系列行動的最新篇章。這件事情正好給了一心想要打壓中國、甩鍋中國的特朗普一個把柄,特朗普直接對中國玩道德綁架,用小男孩之死來抨擊和造謠中國的芬太尼政策。
這種將復雜社會問題簡單歸因于外部因素的做法,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轉移公眾對國內治理失敗的注意力。
當特朗普手舉兒童照片,將矛頭指向中國時,他巧妙地避開了對美國醫藥資本、處方藥濫用文化和監管失效等根本原因的討論,這是一場典型的“替罪羊”政治,尋找外部敵人來解釋內部問題。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政治表演背后隱藏著對逝者及其家人的利用,那位失去孩子的母親沉浸在悲痛中,可能并未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的不幸正被用作政治博弈的棋子。
特朗普此舉是否真心解決問題,還是僅僅為了政治表演,仍然引發了外界的廣泛質疑,這種質疑不僅針對特朗普的動機,也指向了整個美國政治體系中日益明顯的表演性質。
要理解特朗普這場政治表演的荒謬性,就得先了解芬太尼本身的復雜歷史,這種強效阿片類藥物最初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是美國科學家為尋找嗎啡替代品而研發的。
它的鎮痛效果是嗎啡的100倍,起效速度驚人,僅需2分鐘就能見效,而傳統止痛藥如嗎啡則需要約10分鐘,這種特性使芬太尼在醫療領域成為癌癥晚期患者的救命藥,能夠迅速緩解劇烈疼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芬太尼逐漸顯露出其雙面人格,一方面它繼續在醫療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它開始在美國社會演變成一場公共衛生災難,這種轉變并非偶然,而是美國特殊醫療文化和商業利益共同作用的結果。
1990年代,美國醫學界在左翼思想影響下,提出了減輕疼痛是基本人權的論點,這一理念本意是好的,確保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但在實踐中它導致醫生更傾向于開具強效止痛藥,而忽視了這些藥物的成癮風險,與此同時制藥公司為追求利潤,刻意淡化阿片類藥物的成癮性,大肆宣傳其安全性。
普渡制藥的奧施康定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產物,該公司投入巨資進行公關,成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盡管這款藥物未經充分的臨床研究評估其成癮性。
2007年,普渡制藥終于承認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并在2019年申請破產,但為時已晚,美國社會已經深陷阿片類藥物濫用的泥潭。
芬太尼因其生產成本低廉、藥效強大,逐漸成為藥企和黑市的雙重寵兒,許多合法止痛藥開始悄然加入芬太尼成分,無數美國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成癮漩渦。
“在美國,你能夠在診所、醫院、藥店一類的地方很輕松的就獲得芬太尼,可以說在美國賣芬太尼比在中國買一包香煙還要簡單。”這種驚人的可獲得性,與中國的嚴格管控形成鮮明對比。
在中國芬太尼需要通過資深醫生審批,存放在雙層保險柜中,使用時需要多方確認,中美監管力度的不同,更體現了對藥物潛在風險認知的根本區別。
芬太尼濫用的后果觸目驚心,吸食者會進入一種被稱為芬太尼折疊的狀態,身體扭曲成不自然的形狀,處于半昏迷狀態。
美國因吸毒死亡人數高達10.7萬,其中7.5萬人死于芬太尼,占比超過70%,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就像特朗普在白宮活動中展示的那位失去兒子的母親。
諷刺的是,盡管芬太尼危機根源在于美國國內的醫療實踐和監管失效,特朗普政府卻選擇將矛頭指向中國。
當特朗普手舉兒童照片指責中國時,一個被刻意忽視的事實是:中美兩國在芬太尼管控上存在著天壤之別,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政策層面,更深深植根于兩國對毒品問題的歷史認知和社會態度中。
中國的芬太尼管控體系堪稱全球最嚴格之一,只有具備特殊處方權的資深醫生才能開具芬太尼類藥物,且每一份藥物的發放都要登記存檔。
相比之下美國的芬太尼管理體系可謂漏洞百出,長期以來存在的阿片文化使強效止痛藥在社會中廣泛流通。
醫生習慣于為各種疼痛開具阿片類藥物,患者則形成了對藥物止痛的心理依賴。“美國的阿片文化深深植根于社會之中,長期的藥物依賴讓芬太尼成為了許多人逃避痛苦的良藥。”這種文化背景下,即使加強監管也難以迅速改變現狀。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關于中國向美國輸出芬太尼的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中國早就將芬太尼類物質整類列管,切斷了毒品走私的路徑。
中國已經對芬太尼前體出口實施嚴格管控,但最終阻止這些原料流入毒販之手,還需要進口國的有效監管和國際合作。
特朗普政府對此心知肚明,卻仍選擇將矛頭指向中國,這種策略背后有著明顯的政治算計:通過塑造外部敵人,轉移對國內治理失敗的批評,同時為對華加征關稅提供理由。
特朗普手舉兒童照片的政治劇場,或許能短暫吸引媒體關注,卻無助于挽救下一個可能受害的生命。
只有當美國政治階層停止尋找替罪羊,開始直面國內體系的深層次問題,芬太尼危機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
那些已經逝去的生命,以及仍在痛苦中掙扎的成癮者和他們的家人,值得比政治表演更嚴肅的回應。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 - 2025-07-17:提起芬太尼,特朗普又改口:中國幫了大忙
直新聞 - 2025-07-18:美國怎么還在尬聊“芬太尼問題”?丨北京觀察
紅網·紅視頻 - 2025-07-17:特朗普稱相信中國將對制造和分銷芬太尼的人判死刑,外交部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