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地處祖國南疆的廣東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區,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為推動廣東地區的改革開放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他就是曾經擔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林若。
林若有哪些特殊的經歷呢?
1924年,林若出生于廣東潮安,早年時期,林若主要在家鄉讀書,曾就讀于梅州東山中學。讀書期間,林若廣泛閱讀進步書刊和報紙,探索救國救民之路,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林若發現只有一種思想能夠救中國,它就是馬克思主義。
1945年,林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考入中山大學,進入大學后,林若積極向同學宣傳我黨的思想和主張,號召他們加入到共產主義大家庭,并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蔣介石還是違背民意發動內戰,暴露身份的林若被迫離開學校,前往東江地區進行游擊斗爭,并擔任粵贛湘邊縱隊二支隊政治指導員,最終配合人民解放軍順利解放廣東。
新中國成立后,林若留在廣東本地工作,被分到中山縣擔任土改工作隊隊長,在此期間,林若領導了中山縣的土地改革運動,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此后,林若又先后擔任東莞縣委宣傳部部長、東莞縣委書記等職,于1966年被任命為湛江地委第一副書記。
十年運動開始后,林若也受到了沖擊,但他依然兢兢業業地為黨和國家工作,1971年,林若擔任湛江地委常委,隨后被提拔為廣州市委書記。1977年,林若擔任湛江地委書記。
當時,廣東省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進行包產到戶的試點,林若對包產到戶這種形式進行大力支持,1980年底,湛江大部分農村實現了包產到戶,一個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局面開始出現在湛江農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經濟建設成為重中之重,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廣東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1982年,林若被任命為廣東省委書記,協助第一書記任仲夷領導廣東省委的工作,在此期間,林若親抓廣東的整黨工作,用三年的時間對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通過整頓,黨內的不正之風得到糾正,為接下來的進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礎。
1985年,林若接替任仲夷出任廣東省委書記,主持廣東的全面工作,在此期間,林若堅決貫徹中央的政策和方針,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參與探索出“珠江模式”,廣東省的經濟獲得飛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突飛猛進,很快躍居到全國第一位。
即便取得巨大成就,林若依然沒有驕傲自滿,始終保持低調的作風。
1988年,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來到廣東,提出要到林若家中探望,被林若婉言謝絕。第二天,沒有打招呼的王光美突然來到林若家中,發現林若家中擺設非常簡單,不禁贊嘆:“真沒想到省委書記的家那么簡樸,而且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經濟發展最快的廣東省。”
此外,林若對子女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林若的三個兒子都做普通工作,一個是工程師,一個在東莞企業工作,一個做大學老師,小兒子結婚后還住"筒子樓"。林若經常教育身邊的工作人員:“在個人升遷問題上不要有刻意的追求,別人騎馬我騎驢,回頭看看還有步行的。”
對于自己,林若又是怎么評價的呢?
“我這輩子壓根就沒想過做省委書記,其實叫我當一個分管農業的副書記,我會干得更好……想想也問心無愧,該做的做了,能做的我都做了,不能做的留給別人做,一代代干下去,廣東決不會比別省差。”
2012年10月7日,林若同志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