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馬拉松這項家喻戶曉的賽事,比賽全程42.195公里的設定,也早已被大家所接受,卻很少有人知道,馬拉松最初的比賽全程不是這個公里數。
為什么42.195公里能成為全球標準?如果英國王室沒提要求,馬拉松會變成多長?
馬拉松最初不是42.195公里
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誕生了馬拉松這項運動。因為希臘士兵菲迪皮德斯,從馬拉松平原狂奔至雅典(約40公里),傳遞勝利消息后力竭而亡。
于是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雅典舉行,馬拉松比賽的距離被設定為約40公里(實際為40.2公里),但這后面幾屆奧運會的馬拉松距離并不統一。
比如1900年巴黎奧運會,馬拉松距離為40.26公里,1904年圣路易斯奧運會,馬拉松距離為40.6公里。
因為當時的馬拉松還沒有固定標準,每屆奧運會的主辦方都可以自行決定路線長度。
1908年倫敦奧運會不一樣,這次馬拉松的起點最初定在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終點是倫敦白城體育場(White City Stadium),測量距離約為42公里。
就在比賽前夕,英國女王亞歷山德拉(Queen Alexandra)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
她希望起跑線正好在溫莎城堡的皇家育嬰室窗外,這樣她的孫子們能看得更清楚。
組委會不得不將起點向后移動了195米,使總距離變成了42.195公里(26英里385碼)。
可意大利選手多蘭多·皮特里(Dorando Pietri)率先沖進體育場,但因體力透支,在終點前多次跌倒,最終被工作人員攙扶過線,因違規被取消資格。
美國選手約翰·海斯(John Hayes)成為官方冠軍,但他的成績(2小時55分18秒)因賽道調整而成為歷史首個"42.195公里"馬拉松紀錄。
這之后馬拉松距離仍然混亂,比如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馬拉松里程是40.2公里,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馬拉松里程是42.75公里。
1921年,國際田徑聯合會(IAAF)決定統一標準,因為1908年倫敦奧運會的馬拉松最具影響力(尤其是皮特里的傳奇故事),IAAF最終拍板。
從那以后所有正式馬拉松比賽,都采用42.195公里(26英里385碼)作為標準距離。
有人猜測42.195公里是否更符合人體極限,但40公里更接近古希臘原始故事,42.195公里純粹是1908年倫敦奧運會的臨時調整結果。
如果當年英國女王沒有要求調整起點,今天的馬拉松可能是更接近古希臘傳統的40公里、 1908年原計劃的 42公里或其他隨機數字。
這么多年過去,馬拉松的里程數不光沒有改變,各地還專門為這個里程數讓步,比如一些城市為極力湊夠42.195公里。
馬拉松賽道設計師的執著
2016年紐約馬拉松籌備會上,測量師發現從斯塔滕島到中央公園的路線只有41.4公里,組委會陷入沉默,直到有人提議,在公園南端加個“蝸牛殼”彎道。
于是誕生了馬拉松史上最著名的“繞圈陷阱”,選手們要在終點前繞行3個連續急轉彎,轉彎半徑小到像“冰山芭蕾”。
這個設計讓完賽率降低5%,但拯救了賽道旁熱狗攤的生意因為選手們繞暈后更容易被香味吸引。
而東京馬拉松以"誤差不超過10米"著稱,但2017年遇到難題,皇居附近所有道路加起來還差215米。總設計師山田咬牙決定,在東京站地下通道加個折返點,
結果創造“最窒息賽道段”,選手要鉆進地下通道跑U型折返,坡度陡得像“跑步機調成登山模式”, GPS信號全無,跑者稱其為“東京黑洞”。
賽后數據顯示,這段的配速平均慢45秒/公里——比爬坡還費勁。
還有擁有125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在2019年偷偷加了段加油站折返,原因很美國,因為 Dunkin' Donuts 贊助商要求經過他們的店。
可選手要在加油站停車場繞行270度,地面油漬導致至少3人滑倒,波士頓馬拉松變科目二考試。
這段折返還正好設在“心碎坡”之后——當選手們精疲力竭時,突然看到自己要繞加油站跑,表情比心碎坡更心碎。
而廈門馬拉松為連接島內外賽道,設計師讓選手在演武大橋上來回跑4次,海風大到能把人吹成表情包。
倫敦馬拉松組委會在37公里處設置仿終點拱門,選手狂沖刺后發現還要再跑5公里,當場心態爆炸。
柏林馬拉松本可直線通過的地標,非要設計成繞門柱8字路線,被吐槽"像驢拉磨"。
除了馬拉松,還有一些被各種“事故”改寫的比賽法則,還被延續了下來。
因為意外而來的體育規則
1950年11月22日,活塞隊對陣湖人隊,兩隊為了不輸球瘋狂“擺爛”,全場比分19-18(NBA歷史最低),球員拿到球就蹲角落,觀眾怒扔爆米花,轉播商NBC威脅取消合約。
而1954年,NBA就強行引入24秒進攻時限,比賽節奏瞬間提速200% ,這里面24秒還是創始人丹尼·比亞松用“場均得分÷比賽分鐘”隨手算出來的數字。
不光是籃球比賽,足球比賽上也有,比如1966年世界杯1/4決賽,阿根廷隊長拉廷因犯規被罰下,但他根本聽不懂英國裁判的英語警告,僵持8分鐘才離場。
足聯主席急中生智,看到街口紅綠燈,當場拍板就用這個,于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首次啟用紅黃牌。
還有1968年,北美冰聯(NHL)球員馬斯特頓未戴頭盔被撞倒地,頭部重傷身亡,聯盟卻以"影響球星形象"拒絕強制頭盔。
甚至1979年,明星球員克雷格·麥克塔維什滿口牙被撞飛的特寫登上《體育畫報》,第二天NHL全票通過頭盔令,最后一個拒絕戴頭盔的球員,(麥克塔維什本人)直到1997年才退役。
體育史上最偉大的創新,往往源于最尷尬的事故,就像生活不是一帆風順、一成不變的一樣,抓住機遇創造新的價值,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