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婚”,對于很多人來說應該是非常陌生的詞匯。
簡單來說,“干婚”就是夫妻倆領了結婚證,但既沒有婚禮,也沒有婚房,甚至連同居都省了,各自住在原來的地方,偶爾見面吃個飯,就像在"打卡上班"一樣維持著這段婚姻關系。
上周末,我和鄭云小聚,喝了幾杯酒,他說起了自己的近況:在上海壓力太大了,大城市好,繁華,什么都有,可就是生存太難了,哪里還有什么愛情啊!我們早就各過各的了!
“誒,你聽過干婚嗎?現在干婚在我們圈子里可太流行了!”
我還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直覺告訴我可能不是什么好的詞匯。
鄭云接著說:干婚就是各過各的,無性無愛,互不干涉,只是為了孩子勉強在一起過日子。
接著,他還跟我說了幾起干婚的案例。
老張和妻子也是典型的"干婚"族。
兩人都是80后,在上海打拼多年,前年才領了證。
問起為什么不辦婚禮,老張無奈道:"辦不起啊!"他們算過一筆賬:稍微像樣點的酒店,一桌婚宴就要7000起步,再加上婚慶、婚紗照、三金首飾,沒有40萬根本拿不下來。
更別提婚房了——上海外環的房價都要5萬一平,首付起碼150萬,這對月薪加起來不到2萬的小夫妻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像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買房子太難了,按揭買了房子,房貸都要還很多。
一旦離婚,房子賣到后分錢還是沒地方住,倒不如變成同住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
有個同學在北京生活工作,她是畢業后就跟男友去了北京,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在北京的五環也買了房子,現在兩人也是這種狀態。
當時她告訴我的時候,我是不相信的,他們也是從校服到婚紗的婚姻。
同學卻表現的很平常:很正常啊,我們這種工作性質常常加班到深夜,夫妻間交集很少,有時候忙起來都在公司吃住,這么算起來,跟同事在一起的時間比跟伴侶在一起的時間還長。
生活壓力越大,幸福度越低,哪怕掙的錢多,幸福感還是缺失的,這勢必會影響夫妻間的感情,夫妻間感情變淡了,想離離不起,所以就轉變成這種狀態了。
"干婚"現象的背后,是年輕人被高房價壓垮的無奈選擇。
數據顯示,上海的平均結婚年齡已經推遲到32歲,很多情侶戀愛長跑八年,最后只能選擇"干婚"。
33歲的劉女士說:"我們戀愛6年,實在拖不起了,但又買不起房,只能先領證。"她的朋友圈里,曬結婚證的越來越多,曬婚禮的卻越來越少。
更讓人心酸的是,"干婚"正在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
在杭州、南京等城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干婚"夫妻。
28歲的南京白領小張說:"我們還算好的,至少能經常見面。
我有個同學和老公在蘇州和上海兩地工作,一個月見一次面,跟異地戀沒什么區別。"
這種婚姻模式帶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因為沒有共同生活的基礎,很多"干婚"夫妻的感情越來越淡。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年輕人開始反思婚姻的意義。
31歲的程序員小陳說:"我現在覺得,結婚證就是一張紙,真正重要的是兩個人能不能一起過日子。"
他的觀點代表了很多"干婚"族的心聲——當物質基礎無法支撐傳統婚姻模式時,人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婚姻。
"干婚"現象的蔓延,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下年輕人的生存困境。
在房價、物價高企的今天,連最基本的成家立業都變成了奢侈品。這種無奈的選擇背后,是整整一代人對現實的妥協。
或許正如一位"干婚"族所說:"我們不是不想好好結婚,是這個時代不允許我們像父母那樣簡單地結婚。"
這句話,道出了多少年輕人的心酸。你認同嗎?
如果此文讓你有所收獲,不妨在文末點亮“大拇指”和“在看”或者分享至朋友圈,您的每個動作都是亞東堅持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