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許 銳 安 琪
2025年初夏,民族舞劇《唱支山歌給黨聽》拉開全國巡演序幕,甫一開票便銷售一空。演出現場,尤為動人的一幕發生在謝幕時:許多觀眾眼眶濕潤,自發跟唱,感受著跨越時空的強烈共鳴。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部作品源于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上世紀60年代電影《雷鋒》中的插曲,后經才旦卓瑪極具藏族風格的深情演唱,傳遍大江南北。要把歌曲轉化成舞蹈,讓今天的觀眾在舞劇中“看見”山歌,創作者需要先破原作的“圈”,在烙印著時代記憶的經典中,找到新的創作靈感,想象并創造出舞劇自身的戲劇空間。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評民族舞劇《唱支山歌給黨聽》
民族舞劇《唱支山歌給黨聽》劇照。阿候羅翼攝
編導先是在厚重的歷史回響中融入了具體而鮮活的表達。創作之初,主創團隊走進西藏采風,傾聽農奴社會親歷者講述,在椎心泣血的回憶中,體悟歌詞“我把黨來比母親”中沉甸甸的情感根基。這句歌詞,源于一個又一個藏族同胞命運的真實改變。舞劇因此打破“一劇到底”的戲劇結構,采用“多人物疊加”的敘事手段,以藏族兄妹三人的命運起伏為線索,將采風獲得的感動,提煉升華為動人的故事。劇中刻畫了天真無畏的女兒卓瑪、莽撞但心思細膩的大兒子貢布、聰明又穩重的小兒子桑吉,以及無微不至照顧著孤兒們的“漢族媽媽”、為保護哥哥而犧牲的“金珠瑪米”張連長等人物,他們的命運緊密相連。劇作沒有鋪陳宏大的歷史畫卷,而是通過普通人的悲歡離合,生動展現了西藏社會從封建農奴制邁向新生的歷史變遷。這種對個體命運的細致刻畫,賦予了宏大歷史以直抵人心的情感溫度。
作品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對傳統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迸發出契合當代審美的感染力。主創們精準捕捉藏舞獨特的身體語言——在嚴酷高原環境下淬煉出的生命韌性。藏舞標志性的屈伸頓挫、粗獷古樸的風格,蘊含著濃烈而深沉的情感。劇中,這些特征被巧妙地轉化為承載具體歷史情境與個體命運的語言。在表現農奴苦難的“控訴”舞段,舞者以強烈的肢體爆發力,雙手奮力拍打,配合膝部深沉有力的屈伸與驟然釋放,將積郁的悲憤化為可見的身體張力。但舞劇并未止步于傳統程式,尾聲處的大群舞,在熟悉的“山歌”旋律包裹下,以充滿力量感的現代舞蹈動作,與頗具節奏感的說唱音樂形成共振,將情緒推向高潮,引發全場觀眾共鳴,實現了歷史回聲與當代審美的同頻共振。
這種對傳統民族舞蹈元素的創造性轉化,深植于對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根植于對人類共通情感的不懈追尋。舞臺上精心錘煉的每一個瞬間,無論是卑微而隱藏力量的身軀,還是各民族同胞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無論是默默前行的忍辱負重,還是心手相牽的萬眾一心,都通過高度凝練的舞蹈語言,將個體命運的轉變升華為人們共同的向往——過上有尊嚴的美好生活。
有觀眾說,在觀賞這部舞劇之前,很期待看到這熟悉的劇名會展開怎樣新穎的表達。當踏入劇場,帷幕徐啟,于悠揚的旋律和遒勁的舞動里,觀眾聽到噴薄而出的生命謳歌,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生生不息的強大凝聚力。
(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