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旦失去來自全球,尤其是中國的科研人才,我們將在科技競賽中全面落后。”
美國前能源部長、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在德國林島諾獎得主年會上直言,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而中國或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作為美國首位進入白宮內閣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朱棣文在2009年擔任奧巴馬政府能源部長。然而,這一舉動讓他錯失了長達數億美元的潛在財富。
“我2004年加入英偉達董事會,但2009年進政府時必須出清所有股份。”朱棣文回憶道。
他說,僅在過去十年中,英偉達的股價就上漲了 22,000%,如今市值已突破4萬億美元,而朱棣文當年的股份價值已飆漲至3億美元。他笑言:“當時英偉達還只是個小型顯卡公司,我沒想到會發展到這種程度。”
盡管錯失巨額財富,朱棣文更憂慮的是,美國當下可能再也無法孕育出下一個“英偉達”。原因在于科研環境的惡化——聯邦科研經費的大幅削減與移民政策的收緊,正在雙重打擊美國的創新能力。
朱棣文指出:“特朗普希望將科研經費砍掉一半甚至更多,并減少外國博士后,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他警告,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的三分之一科研力量來自東亞,“這些人才的流失將嚴重削弱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
朱汝瑾(1919年12月14日—2000年11月15日)江蘇太倉 人,化學工程專家。 諾貝爾物理學獎 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部長 朱棣文 的父親。
朱棣文的父母就是這種“人才紅利”的受益者——二戰后,他們從中國赴美求學,最終在麻省理工學院安家立業。他提到,美國過去也依靠德國、意大利和中國的科研難民,獲得了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商業界亦如此,從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到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再到電話發明人貝爾,許多行業領袖都是移民。”朱棣文補充道。
朱棣文回顧,美國直到二戰期間才真正成為科技強國。“當年美國善于把創新轉化為產業化優勢,比如汽車工業的成功。”但如今,中國正用同樣的方法反向超越美國。
“在電動車領域,中國不僅做得更便宜,現在甚至做得更好。我們曾經對歐洲做過的事情,如今中國和韓國正在對我們做。”他說。
圖源:小紅書博主“愛攝影的張澤普”
美國一直依靠其高等教育體系維持領先地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但如果這些機構遭遇削弱,美國的優勢將迅速喪失。“在美國博士教育中,有種‘神奇的創造力’培養機制,中國正在學習并嘗試應用于產業。一旦成功,他們會遠遠甩開我們。”朱棣文直言。
朱棣文警告,如果美國頂尖大學被削弱,且外國人才流入銳減,中國邁向全球科技主導地位將更加輕松。“特朗普完全愿意摧毀這些世界羨慕不已的機構。”他說。
他本人就是美國科研體制的代表性成果。作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曾牽頭推動ARPA-E(高級研究計劃署能源部)成立,該機構自2009年以來為電池、納米技術等前沿能源項目提供超過40億美元資助,孕育出市值超過220億美元的創新企業。
他還推動了路易斯安那州10億美元的碳捕捉實驗項目,并在2010年“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中發揮關鍵作用。
即便錯失了英偉達和蘋果的“財富神話”,朱棣文仍選擇繼續科研:“如果我真的有幾億美元財富,我會放棄科學去買跑車和豪宅嗎?我希望不會。”
本文原載自: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government/science-research-policy/2025/07/17/china-will-blow-us-away-if-trump-destroys-us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