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中傳環球(北京)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藝術作品新媒體運營管理人才培訓》在京正式開班。
7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向勇以《舞臺藝術的價值屬性與運營策略》為題,通過“理論建構+案例實操”模式,為參加本次培訓的學員提供了系統性的培訓。
向勇圍繞舞臺藝術的價值屬性、運營策略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并結合反思與啟示,同學員們進行深度交流與討論。
向勇表示,舞臺藝術行業發展面臨的核心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成本與收益失衡。LED屏、全息投影等智能舞臺設備推高制作成本,但中小劇團面臨巨大的票房回收壓力。二是人才結構性短缺。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僅21.6%的專業舞蹈教師具備科班背景,編導、技術等復合型人才缺口尤為突出。三是市場規范待完善。演出票務市場透明度不足,“黃牛”、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依然存在,跨城觀演的配套服務滯后也制約了消費體驗。
據向勇分析,技術人本化、在地文化復興以及政策托底普惠將是未來舞臺藝術的發展趨勢。他說:“技術應用將從‘炫技’轉向服務于情感表達,AI編舞、VR表演等將成為藝術創作的工具而非目的。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創新作品將更具生命力,如新編粵劇《紅頭巾》、潮汕英歌舞等引發強烈文化共鳴。未來,政府將持續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將優質演出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發放文化消費券等方式,促進市場繁榮與文化普惠。”
談及舞臺藝術的經濟選擇時,向勇表示,舞臺藝術機構作出的經濟選擇(價格—產量選擇)由多種因素決定:一是消費者對藝術機構產出的需求層次和特點。二是演出產品生產的方法和成本。三是為演藝機構提供經營環境的市場類型。四是演藝機構的藝術目標和經濟目標。五是政府補貼或私人捐贈資助的可用性。
在他看來,藝術完整性優先、技術應用適度、觀眾體驗為中心、版權保護與藝術家權益、數據驅動決策以及動態調整與創新是舞臺藝術運營策略實施的關鍵。
最后,他總結到,通過“時間修補”策略,舞臺藝術可以拉長單次演出或單個劇目的價值生命周期,實現價值在時間軸上的“多次收割”和觀眾關系的深度維系。通過“空間修補”策略,則可以突破物理場地的限制,觸達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并在虛擬空間和關聯空間中創造全新的價值載體和收入來源。兩者結合,能夠更有效地應對舞臺藝術高固定成本、瞬時性、體驗依賴性強等經濟挑戰,最大化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更可持續的運營。其核心在于圍繞藝術本體,以觀眾體驗為中心,靈活運用技術和商業模式進行創新。
課后,學員們表示,向勇教授對舞臺藝術的深度剖析不僅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了舞臺演出藝術的韌性與活力,也為他們在技術變革浪潮中守護藝術本質提供了方法指南。
(圖片拍攝:王大衛)
責編:保雪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