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是中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為文化符號,在文學和藝術史上也有著多重象征,它是邊塞烽煙的戰場記憶、是游牧與農耕文明的碰撞地帶,也是孤獨者精神投射的“山魂”。近日,“賀蘭山下——2025銀川市西夏區大地藝術節暨鎮北堡西部影城公共藝術季”啟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地為已故當代作家張賢亮于1993年創辦的以古樸、荒涼為特色的影視城,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
展覽現場
作家們筆下的賀蘭山,多種文明交匯,牧民的蒙古包在風中搖曳,農民的水稻在陽光下閃爍,是一幅蒼涼而壯麗的畫卷,也是一場無聲的對話。
本次展覽主要通過三個藝術板塊來呈現本次公共藝術季的作品,第一部分是“塞上·更新”,以藝術為媒,將公共藝術大師、大作引入當地進行在地性的創作;第二部分“塞上·印記”,以賀蘭山的歷史文脈為線索,從文化經典中選取代表性的篇章進行可視化創作呈現,讓游歷在景觀中的觀眾能在今朝而思傳統,回憶往昔也珍視當下;第三部分聚焦于“塞上·傳奇”,以作家張賢亮的文學創作和在展覽地拍攝的電影經典為原型,運用藝術創作與經典融合的創作方法,經典人物、片段再次流入現場參觀者的記憶之中。
《塞上文瀾》
值得一說的是,此次展覽地為西夏區鎮北堡西部影城,這個影視城由中國當代作家張賢亮先生于1993年創辦,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這里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民間化為特色。這里保留了百余部影視作品的拍攝場景,如莫言作品改編的《紅高粱》,反映“文革”期間浪漫愛情故事的《牧馬人》,21世紀經典之作、成為許多影迷的愛情啟蒙的《大話西游》等。
在明城、清城兩座城堡的多個場地,由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創作數學影字中心創作策劃的20件大型藝術作品與古老的清城堡交相輝映,形成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夢幻之美。
公共藝術季最大的作品,名字叫《鳳舞賀蘭山》。這件作品契合銀川市“鳳凰城”的稱呼,高13.14米,長26米,鋼架結構線條流暢,羽毛皆由彩色木板雕刻而成。
《鳳舞賀蘭山》
在這里,你或許會遇見一組青銅鑄造的西夏文字,指尖拂過凹凸紋路,仿佛能聽見千年前的駝鈴,這就是藝術作品《城闕疊影》;一組和環境相契合的陶件叮叮咚咚地掛在半空,它們描摹著風的形狀……
《城闕疊影》
《風痕考聲學》
《存在的樣式》《影子俱樂部:絲路穿行》《白云深處》……讓已經在時間中消散的故事、身影再次鮮活。
龐茂琨《存在的樣式》
焦興濤《影子俱樂部:絲路穿行》
動態投影的《賀蘭山志》,山水草木在光影中“生長”,讓典籍里的文字變成可感知的場景;《曬秋:紅滿院》中,曾拍攝《紅高粱》的院子中,飽滿的紅色與黃土的質感形成熱烈碰撞;清城堡里巨大的《金箍劇場》,以影城經典IP為原型,用藝術重現《大話西游》的“傳奇”:張賢亮筆下的“西北漢子”雕塑生機活現……
《曬秋:紅滿院》
《金箍劇場》
“展覽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匯集了來自重慶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創作數字影像中心諸多藝術家與創作團隊的貢獻,經過歷時1年多的調研而最終創作完成。”四川美術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其中不乏觀眾可參與、可互動的藝術作品,期待大家到現場參觀、打卡,與藝術家創作20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在現場的可能。”
據悉,本次展覽由鎮北堡西部影城主辦,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創作數字影像中心負責創作,銀川市西夏區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提供支持,展覽將從7月18日展至10月18日。公共藝術季閉幕之時將點燃“鳳舞賀蘭山”,寓意鳳凰涅槃后的新生,以此祝愿銀川萬象更新,美美與共。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龐茂琨表示,“本次公共藝術季立足賀蘭山歷史文脈,當藝術嵌入山河,歷史便有了溫度;當創意融入生活,城市便勃發生機。”
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