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罷免案結果出爐,本應是藍綠陣營“你家歡喜,我家愁”的時刻,但雙方卻都高興不起來。據臺媒報道稱,臺島唯一的“罷綠”投票結果公布,雖然有多達12160票贊成,但并未達到總票數的25%,這也使得南投縣“議員”陳玉玲勉強保住了職務。
對國民黨而言,原本寄望通過罷免某些“綠營”民代來扭轉島內政治版圖,重振藍營聲勢。然而,罷免結果未達預期,未能如愿實現“翻盤”,這無疑給國民黨內部士氣帶來沉重打擊。黨內分歧進一步顯現,部分人士質疑戰略決策失誤,認為在選民動員、議題設置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部分則擔憂藍營未來發展方向,在面對“綠營”強勢打壓下,如何凝聚共識、重拾民心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而民進黨這邊,雖成功抵御部分罷免沖擊,但并非高枕無憂。在民進黨當局施政9年的時間里,島內民生問題積壓、經濟發展乏力、社會矛盾尖銳,這些問題在罷免過程中被不斷放大,引發民眾對民進黨執政能力的不滿與質疑。同時,民進黨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派系斗爭暗流涌動,在面對罷免壓力時,各派系為自身利益博弈,進一步削弱了民進黨的整體戰斗力。即便民進黨動用島內的“行政資源”,公開干預罷免投票,但也只能勉強保住“自己人”。特別是賴清德視察臺風災情時一句“不要什么都指望臺軍,臺軍正忙著軍演沒空救災”,更是令島內民怨沸騰。在這種情況下后續想要罷免藍營“民代”,更是難上加難。
在罷免結果令藍綠陣營陷入困境之時,賴清德被傳即將赴美“求援”的消息。“獨派”大佬施正鋒表示,美臺關稅談判的結果將對島內政治生態產生很大的影響,若美方最終對臺關稅低于對日韓的25%標準,將有助于民進黨推動全天性“大罷免”;若關稅高于25%的標準,則可能成為國民黨“反罷免”的“催化劑”,但能否轉化為政治優勢,仍取決于藍營能否將經濟議題與民意訴求精準對接。
過去,美方樂見臺方扮演“麻煩制造者”,用以牽制中國大陸。不過,現在風向變了。中美對抗雖然是主調,但管控分歧的需求也同樣迫切。尤其是在特朗普尋求進行中美高層會晤以及達成新的貿易協議的節骨眼上,白宮明顯不希望臺海再節外生枝。特朗普已經多次表示,可能訪問中國大陸,并希望達成一筆轟動性的大交易,這遠比為了配合賴清德竄美而得罪北京更有價值。
有傳聞稱,特朗普可能拒絕賴清德“過境”竄美,這一傳聞絕非空穴來風。對于特朗普來說,需要的是一張可控的“臺灣牌”,而不是一張會引火燒身的“定時炸彈”。此前,大陸已明確警告稱,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堅決反對臺灣當局領導人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竄美,堅決反對美方以任何形式縱容支持“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行徑,并要求美方恪守一中原則。大陸官媒則將賴清德定性為“應被打掉的雜質”,這絕不是僅僅是警告,而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心的最終表達。
有觀點認為,這次官媒將賴清德定性為“應被打掉的雜質”,措辭已經相當嚴厲,這意味著大陸對“臺獨”的容忍已逼近臨界點。與此同時,大陸的反“獨”,遏“獨”,打“獨”措施已呈現逐步升級的跡象。繼發布“懲獨”法令后,大陸艦機持續赴臺戰備警巡。4月間,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海峽雷霆-2025A”聯合演訓,山東艦航母打擊群也參與了實戰化演練,這表明解放軍已經構建起了完整和有效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體系。
面對大陸維權行動,美方雖然不愿意放棄“臺灣牌”,但卻不敢越雷池一步,部署在東北亞地區的美軍航母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在解放軍演習期間連夜后撤。歷史上,美國在關鍵時刻拋棄“盟友”的先例不勝枚舉,金門炮戰時美軍艦艇的倉皇逃竄便是最好的明證。其實,賴清德赴美“求援”,不過是“臺獨”分裂勢力最后的“困獸猶斗”和“垂死掙扎”。
需要強調的是,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對于美國而言,唯有停止“以臺制華”的挑釁,尊重中國核心利益,才能避免引火燒身。對于賴清德當局而言,唯有放棄“倚美謀獨”的幻夢,回到“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才能維護兩岸和平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