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城口縣北屏鎮農文旅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村集體經濟平均增速達42%,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58%,成功打造了可復制的山區鄉村振興模式。這個大巴山深處的鄉鎮正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生態價值的高效轉化,讓北屏鎮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松柏村村民張建國的生活變遷,正是這場變革最生動的注腳。2024年,北屏鎮旅游綜合收入達8870萬元,其中62%的貢獻率來自生態景觀,這樣的數字背后,是無數像張建國一樣的村民生活的改善。打鑼巖、四季果園兩大景區的輻射效應尤為顯著,不僅帶動周邊2個村集體年均增收30萬元,更讓200余戶農戶通過“資源變資產”的入股方式成為景區股東,戶均分紅達2800元,昔日的“愁收入”已被如今的“聚寶盆”所取代。
村集體創建的打鑼巖AAA級景區。北屏鎮供圖
這樣的轉變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改革舉措精準發力的結果。北屏鎮首先從環境提質入手,以“微改造”激活旅游價值,投入150萬元提升15處節點景觀,實現了“零拆遷、低成本、高回報”的良好成效;與此同時,“國字號”品牌的賦能讓發展底氣更足,國家衛生鄉鎮等榮譽與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形成IP聯動,直接推動客房均價升至180元,旺季入住率超90%;而“全民股東”機制的推行,則通過“三變”改革構建起“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僅2023年就帶動136戶發展庭院經濟,戶均增收2.5萬元,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北屏四季果園。北屏鎮供圖
在激活生態價值的基礎上,北屏鎮進一步挖掘文化底蘊,通過“十坊百家千院”計劃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生。當地深入挖掘熏制臘肉、釀制五味子酒、漆器制作等12項非遺技藝,培育出46家森林人家、15個鄉村工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前店后坊”產業格局。太平社區的“老臘肉工坊”便是其中的代表,通過直播展示古法熏制技藝,線上銷售占比達40%,讓城口老臘肉遠銷川渝地區。近年來,北屏鎮成功撬動2500萬元社會資本投入改造,培育出“北屏漆器”“城口老臘肉”等3個地理標志產品,46家森林人家平均年收入達25萬元,帶動217人實現就業,文化賦能的效應持續顯現。
松柏問山云染山房。北屏鎮供圖
產業融合的深化,則讓北屏鎮的發展路徑更加多元。通過“農業+”的創新模式,當地打造千畝果蔬基地,推出“認購一棵樹”定制服務,年吸引親子游客8萬人次;“漆藝+研學”“農耕+共享菜園”等12種新業態的開發,讓單日研學團隊接待量可達500人。不僅如此,北屏鎮還巧妙利用海拔落差建設“云中步道”“森系民宿”,構建起立體游玩場景,同步開發的“梯田禮物”伴手禮系列年銷售額達60萬元。“北屏電商助農”直播的開展更讓農產品插上了翅膀,單場觀看量超50萬人次,2024年7月以來銷售額累計達2000余萬元,線上線下的聯動讓產業活力全面迸發。
北屏鎮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三年將實施“三個倍增計劃”,到2027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2億元、庭院經濟主體增至20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至65%的目標。?
從制度創新到場景創新再到運營創新,北屏模式成功破解了山區發展“靠天吃飯”的難題,為秦巴山區乃至全國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改革樣本。站在松柏村云染山房觀景臺極目遠眺,青山云海與漆藝工坊相映成趣,游客的歡笑聲與山間清風交織在一起。這場發生在大巴山深處的變革,正以鮮活的實踐,書寫著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生動注腳。(城口縣北屏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