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近日從山西運城稷山縣傳出一樁“幽默新聞”,說的是當地一些村子由上級財政投入不少資金建成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好看不中用”的擺設。
無論遠瞧近觀,這些公廁都可謂高端大氣上檔次,造型像小別墅似的,門口還立有成排的洗手池。
央視記者接到投訴后來到稷山縣進行調查,村民們立馬圍上來反映,這兩年村里確實新建了公共廁所,看上去整潔漂亮、設施也挺全,但村民們卻很少使用過,有的公廁,干脆一次都沒向村民開放過。
記者看到,不遠處村民們日常還在使用旱廁,其外形異常簡陋,刺鼻的異味撲面而來。當地的村民稱,新建的公共廁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
本來干凈整潔、設施齊全的新公廁取代了過去的“臟亂差”,殊不知這對于村民們來說仍相當于“望梅止渴”般的存在,新公廁常年被“鐵將軍”把門,大家仍要跑到破舊旱廁里拉屎撒尿。
據相關“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臺”披露,稷山縣2023年農村廁所革命合同金額230.28萬元,計劃新建23座公廁,資金來源于政府資金。
而根據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要求,農村公共廁所要確保專人管、有經費、定時清,無異味。
如今在稷山縣卻出現了“建而不用”的怪事。有村委會工作人員明確稱,之所以平時關閉廁所,只是為了省卻日常清理的麻煩。因為使用公廁會產生不少費用,又擔心村民素質不高帶來維護難題,所以村里繼續讓村民使用老舊旱廁。
事情進展到這一步,村民們以及公眾不禁要問:建而不用、因噎廢食,那你修建新公廁干什么?
而且是“領導視察才開放”,難不成專為政績工程、領導面子?
由于央視介入,涉事的山西稷山縣委宣傳部緊急發布情況通報,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組織人員對相關情況進行實地核查,確實存在此類問題,情況屬實。
縣委縣政府立即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對全縣農村公廁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同時縣紀委監委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
稷山縣一些農村公廁成擺設的問題,把央視記者都招來了,相關問題成天擺在當地領導們眼皮底下難道他們看不到,非等媒體曝光再夜不能寐地緊急核實?
其實,高標準公廁成擺設,恰是形式主義催生的怪胎——這正是問題的實質所在。
而這類的教訓,在改革開放前的各項“運動”中就足夠吸取的了。
上級要“面子工程”,下面就造“參觀道具”;檢查走形式,整改便演戲。如今追責問責雷聲大,可若只查基層不糾上層,下次還會有新的“擺設”冒出來。
真要改,就得從根上治:少些指標攤派,多些實地走訪;別讓檢查成“劇本殺”,讓公廁真正為村民而建,而非為應付而設。
否則,此類問題仍將時常反彈,難以根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