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黃海浪潮涌動,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小洋口的海印寺鐘聲悠揚,80多年前的槍炮聲仿佛仍在濤聲中回響。從豐利鎮的青磚黛瓦到劉埠漁港的桅桿林立,從何家灶的鹽墩舊址到黃海大橋的鋼鐵長虹,驕陽似火的7月,一場跨越時空的尋訪,讓如東海上抗日武裝的誕生史詩與新時代的發展畫卷在筆者面前徐徐展開。
△ 張愷(右)和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在如東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
“您看這東北角的鄭公灘,宋代就是水軍操練地。到了抗戰時期,咱們的海防團戰士就在如東沿海這片水域設伏殺敵。”在豐利鎮,如東縣政協黨組成員張愷指著枕水軒里20平方米的古鎮沙盤說道。青石雕琢的微型古建筑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這座沙盤將豐利“造型典雅、名聞江淮”的私家園林與鄭公灘水軍營地濃縮其中,成為打開當地海防歷史的一把鑰匙。
如東縣地處黃海之濱,位于通如海啟地區東北隅,與日本隔海相望。新四軍東進期間,江北指揮部總指揮陳毅曾隨先頭部隊沿途考察如東。憑著敏銳的戰略眼光,他意識到:“‘通如海啟’一帶如同圍棋盤上的‘金邊銀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10月,黃橋決戰之后,陳毅命令第三縱隊司令員陶勇率部揮師東進通如海啟地區。
“1943年底,陶勇、姬鵬飛(吉洛)就是在這張大圓桌上部署了一師三旅的多場戰斗。當時季敦國家的綢布店成了指揮中樞,水陸交通便利,站在二樓能俯瞰全鎮——這種地形優勢,讓‘勇洛樓’成了新四軍一師三旅抗日的‘制高點’。今年,這幢二樓小木樓成了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張愷對當地的抗戰紀念地如數家珍。“如東縣政協持續挖掘抗戰史料。尤其關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裝在如東’史料挖掘和整理,在北京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出版了《蛟龍出黃海》圖書,拍攝了同名電視專題片,在央視軍事頻道等平臺播放。”
離開豐利,車行半小時便到了長沙鎮的何家灶。在距滔滔南黃海百十來米的高墩上,一座通體黃色的廟宇格外顯眼。這座小小的廟宇被當地人稱作“三官殿”,常年升起一面紅旗,表明了它在當年的抗戰歲月中曾經擔負過特殊的使命。
△周永軍(左二)在三官廟介紹情況。
1941年初,隨著蘇中根據地抗日形勢的發展,掌握沿海斗爭的主動權變得日益迫切。4月,粟裕下令抽調蘇中軍區四分區200多名干部和骨干,建立了一支直屬一師和蘇中軍區的海防大隊。海防大隊以何家灶為大本營,指揮部就設在三官殿。
何家灶地形以鹽墩為主。80多年前,海防戰士用鹽墩作掩體、木船當戰船。“這里就是當年海防團的‘心臟’。1941年3月3日,陶勇、劉先勝等在掘港召開緊急會議,通知一師三旅(原三縱)獨立團團長朱堅等團干部參加,以獨立團留守處200多名戰士為基礎改編為新四軍海防第一團,用鹽墩作掩護練水兵、造戰船。經過斗智斗勇,陶勇還收編了當時的‘海上強人’孫二富,壯大了海防團力量,成立了海防縱隊,為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在泰州白馬廟宣布成立,培養了骨干隊伍。”長沙鎮衛海村黨總支書記周永軍介紹道。
當年一師三旅海防團用鹽墩作掩體,木船藏在港汊里,日軍炮艇一來就擱淺,成了“活靶子”。而今,鹽墩舊址上建起了“海防團紀念館”,館內海防團指揮船“咸菜瓢兒”木船模型與洋口港的現代化油輪照片形成鮮明對比——當年海防戰士駕著“吃水淺、船底平”的木船作戰,如今這里深水海港的一艘艘巍峨巨輪,揚帆遠航,駛向深藍。
“就在這片海域,29條木船打沉了日軍海船。”在洋口港陽光島上,南通市政協委員、江蘇如東洋口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二級主任科員劉乃群指向海上的航道。1944年的一場海戰中,孫二富率部用“暗樁戰術”讓敵船寸步難行,如今,這里建起了智能航標系統,十幾萬噸的LNG巨輪可全天候通航。
△ 劉乃群(左一)在洋口港介紹今昔巨變。
洋口港的建設者們不會忘記,這片海域曾是“流動的抗日根據地”。“1944年,海防縱隊在這里開辟海上交通線,克服重重困難,運送了大量物資,護送了大批人員。在洋口港建設的初期,我們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但抗戰先輩們不屈不撓、勇于拼搏的抗戰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劉乃群說。如東人把這種精神融入港口建設中,形成了“科學、開拓、拼搏、奉獻”的洋口港精神。現在,如東持續深耕海洋經濟,圍繞“高水平建成全省向海發展先導區”總目標,明晰了海洋強縣的實踐路徑。總投資450億元的桐昆嘉通能源項目,去年銷售達到370億元;總投資7.1億美元的重大外資項目——科森(南通)綠色聚酯新材料項目,一期已于今年2月開工建設;此外,分期建設的亞達綠能船海裝備、恒越安防產業園等項目已有部分產線投產。
“2024年,中石油江蘇LNG項目接卸量達到651萬噸。今年4月,江蘇LNG項目三期配套碼頭工程展開施工。項目全面建成后,將成為國內首個單泊位服務兩座接收站的碼頭。去年底通車的黃海大橋二橋與今年1月通車的洋通高速二期,共同構建起通江達海的交通大動脈。”劉乃群自豪地說。在港口調度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著港區船舶動態,當年海上抗日武裝駐扎的小漁村,如今已經融入高效便捷的全球運輸網絡。
夜幕降臨時,如東縣城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亮起燈光,從1941年海防團成立時的幾只木船,到1949年成為人民海軍第一支作戰力量,再到如今洋口港的巨輪遠航,如東的海上故事,始終激蕩著“厚德力行,耕海圖強”的壯志豪情。
“當年戰士們用生命換來的‘黃海屏障’,如今正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藍色引擎’。濤聲依舊,初心不改。黃海之濱海上抗日紀念地的時代變遷,是對當年‘海上蛟龍’抗日前輩最好的告慰——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海疆,正書寫著新時代的發展傳奇。”劉乃群說。
記者:江迪
通訊員:司婷宜 蔡文浩
新媒體編輯:李婧然(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