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藥知母湯
一、方劑溯源
出處: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
原文:“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組成: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知母四兩、麻黃二兩、附子二枚(炮)、防風四兩、白術五兩、生姜五兩、甘草二兩
二、經方醫學思維解析
1. 病位與病性
病位:太陽經表(風寒濕侵襲)→ 少陰腎經(陽氣不足)→ 太陰脾經(濕濁內生)
病性:風寒濕邪郁久化熱,陽氣虛損,氣血痹阻
六經辨證:太陽少陰太陰合病(表里同病,寒熱錯雜)
2. 核心病機
陽虛濕郁,寒熱膠結:
陽虛不能溫化,風寒濕邪痹阻筋骨,郁久化熱,形成“寒包火”之局
仲景云:“此方寒熱并用,補瀉兼施,外開太陽之閉,內溫少陰之寒。”
李可點睛:“此方乃治痹證之祖方,遇頑痹必重用附子至60g,佐烏梢蛇30g,透骨搜風。”
3. 脈證要點
主脈:寸關浮緊(表邪未解),尺部沉細(腎陽不足)
主癥:
關節腫痛變形,遇寒加重(寒濕痹阻)
局部紅腫灼熱,得冷稍舒(郁熱外透)
頭眩短氣,嘔惡納呆(濕濁上犯)
舌質暗紅,苔白膩間黃(寒熱錯雜)
三、本草經解與藥性配伍
桂枝:《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辛甘溫通,開太陽之表,溫通血脈。
芍藥:《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酸寒斂陰,緩急止痛,制桂枝之燥。
知母:《本經》"主消渴熱中",苦寒清熱,除骨節煩熱。
麻黃-附子藥對:
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開腠理透邪
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溫少陰命火
配伍奧義:一開一溫,破陰寒凝滯,透邪外出
白術-防風藥對:
白術:"主風寒濕痹",健脾燥濕
防風:"主大風頭眩痛",祛風勝濕
仲景心法:"風能勝濕,土能制水",二者相須治濕痹
四、臨床運用心法
1. 經典拓展
類風濕關節炎:晨僵明顯,加青風藤30g、雷公藤10g(先煎1小時)
痛風急性期:紅腫熱痛,合四妙丸(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
強直性脊柱炎:腰脊冷痛,加狗脊30g、鹿角膠15g(烊化)
2. 李可學術融合
陽虛寒凝:附子加至60-120g(先煎),合細辛15g破陰通陽
痰瘀阻絡:舌紫暗有瘀斑,合蟲類藥(全蝎6g、蜈蚣2條)搜剔伏邪
氣血雙虧:合當歸補血湯(黃芪120g、當歸30g)益氣生血
3. 禁忌
純熱無寒(舌紅苔黃燥,脈洪大者禁用)
陰虛火旺(潮熱盜汗,脈細數者慎用)
五、脈證方對應圖譜
典型脈象:
右寸浮緊如循弓弦(表寒未解)
左尺沉細似石投水(腎陽衰憊)
關部濡滑如珠走盤(濕濁中阻)
鑒別要點:
與烏頭湯相鑒:彼純治寒痹,此兼郁熱
與白虎加桂枝湯相鑒:彼熱重于寒,此寒熱并重
六、歷代方論精華輯要
尤在涇:“此方治風寒濕三氣雜至,痹阻氣血,既有桂枝、附子之溫經,復有知母、芍藥之清熱,為寒熱錯雜痹證之正治。”
黃煌:“此方人群體質多瘦弱,關節腫大變形,病程遷延,伴有上熱下寒之象。”
李可:“治痹證當識‘冰伏熱郁’之機,此方寒熱同調,量宏力專,附子非重用不能破冰。”
七、實踐關鍵點
1. 劑量奧秘:
原方附子用二枚(約30g),現代可漸增至60-120g(久煎去麻)
生姜用量須大于他藥(原方五兩),至少30g以上,散寒和胃
2. 煎服法:
附子先煎1小時,再入他藥同煎
藥渣可加陳醋500ml,外敷患處增效
3. 現代拓展:
干燥綜合征(合百合地黃湯滋陰)
雷諾氏病(加當歸四逆湯溫經)
此方乃“寒熱痹證之祖劑”,仲景立法本意為“開太陽之閉,溫少陰之寒,清陽明之熱”。
李可曾言:“治頑痹如化冰山,非大劑附子不能破陰回陽,非蟲類藥不能透骨搜風。”
臨證當把握“寒熱錯雜、虛實并見”之病機,若見舌暗紅苔膩、脈沉緊者,即可放手施治。
然痹證去后,當以腎氣丸善后,方為全功。
烏頭桂枝湯
一、方劑溯源
出處: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
原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組成:
烏頭五枚(炮去皮)、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煎服法:烏頭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另煎余藥取二升,混合后分次溫服
二、經方醫學思維解析
1. 病位與病性
病位:厥陰肝經(寒凝氣滯)→ 太陰脾經(中焦虛寒)→ 太陽經表(營衛不和)
病性:內外皆寒,陽氣郁閉
六經辨證:太陽厥陰太陰合病(表里俱寒,氣血凝泣)
2. 核心病機
寒凝血痹,陽氣不通:
陰寒內盛,陽氣不得宣通,氣血凝滯于經脈臟腑
仲景云:“此方破陰回陽,外通營衛,內溫肝脾,非大辛大熱不能破冰寒之結。”
李可點睛:“烏頭通行十二經,破沉寒痼冷,然必配伍蜂蜜緩其毒性,佐桂枝引藥達表,方顯奇效。”
3. 脈證要點
主脈:脈沉緊如絞索(寒邪凝滯),或弦緊如刀刃(肝寒攣急)
主癥:
腹中絞痛,得溫稍減(寒凝氣滯)
四肢厥逆,冷汗淋漓(陽不外達)
關節劇痛,屈伸不利(寒痹筋脈)
舌質青紫,苔白滑(陰寒內盛)
三、本草經解與藥性配伍
烏頭:《本經》"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大辛大熱,破陰通陽為君(李可常用至30g,久煎2小時)。
桂枝:《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辛甘溫通,溫經散寒,引藥達表。
芍藥-甘草藥對:
芍藥:"主邪氣腹痛",酸寒柔肝緩急
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甘緩解毒
配伍奧義:酸甘化陰,制烏頭之燥烈,防辛散傷正
生姜-大棗藥對:
生姜:"主胸滿咳逆上氣",溫胃散寒
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培補中焦
仲景心法:"姜棗為脾胃之舟楫,運化藥力,調和諸藥"
四、臨床運用心法
1. 經典拓展
寒疝腹痛:睪丸冷痛,加吳茱萸10g、小茴香15g暖肝散寒
類風濕關節炎:晨僵明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g、附子30g)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肢端青紫,合當歸四逆湯(當歸30g、細辛15g)
2. 李可學術融合
頑寒重癥:烏頭漸增至60g(蜂蜜先煎3小時),合硫磺3g(沖服)破冰回陽
寒凝血瘀:舌下絡脈紫暗,合抵當湯(水蛭、虻蟲各6g)攻瘀通絡
陽氣暴脫:合破格救心湯(附子100g、山萸肉120g)救逆固脫
3. 禁忌
實熱證(面紅目赤,脈洪數者禁用)
陰虛火旺(舌紅無苔,脈細數者慎用)
李可警示:"烏頭如猛將,用當如馭虎,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五、脈證方對應圖譜
典型脈象:
右關沉緊如石(中焦寒凝)
左尺弦硬如弓(腎陽衰憊)
寸部浮緊似弦(表寒未解)
鑒別要點:
與附子粳米湯相鑒:彼治腹中雷鳴,此攻寒疝劇痛
與當歸四逆湯相鑒:彼主血虛寒厥,此治純寒實證
六、歷代方論精華輯要
尤在涇:“烏頭桂枝湯,治表里俱寒,非此不能雙解。
烏頭破冰,桂枝通陽,寒疝得此,如日照霜雪。”
徐靈胎:“烏頭之毒即是其效,蜜煎緩其烈性,使藥力綿長,如春陽化凍,徐徐圖之。”
李可:“我治硬皮病、漸凍癥,常以烏頭桂枝湯為底方,重用烏頭至60g,蜂蜜半斤久煎,救危逆于頃刻。”
七、當代實踐關鍵點
1. 劑量突破:
烏頭從10g起用,每3日遞增10g,最大量至60g(需久煎3小時以上)
蜂蜜用量須達烏頭重量2倍以上(如烏頭30g,蜂蜜60g同煎)
2. 煎服法:
烏頭切片,先以清水浸泡2小時,換水后與蜂蜜同煎至口嘗無麻感
藥液分5次服用,每2小時1次,密切觀察唇舌麻木反應
3. 現代拓展:
癌性疼痛(加蜈蚣3條、全蝎6g通絡止痛
桂枝茯苓丸
一、方劑溯源
1. 經典出處: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20條:“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2. 歷代注疏:
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此方為化瘀消癥之祖劑,桂枝通陽,茯苓滲濕,丹皮、桃仁破血,芍藥和營,緩消癥塊而不傷正。”
唐容川《血證論》:“癥瘕非血不凝,非氣不結,此方以溫通為法,化瘀散結,實開后世活血消癥之門。”
李可老中醫:“此方加附子、水蛭,可破沉寒痼冷之癥積;合抵擋湯,療瘀熱互結之重癥。”
二、藥物解析(以《神農本草經》為基,參后世發展)
1. 桂枝(《本經》屬“牡桂”):
《本經》:“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利關節。”
溫通血脈,助陽化氣,李可治寒凝血瘀常配附子30g(久煎),增強破陰之力。
2. 茯苓(《本經》名“茯苓”):
《本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利小便。”
健脾利濕,合桂枝化氣行水,李可常用60-120g治水瘀互結。
3. 丹皮(《本經》名“牡丹皮”):
《本經》:“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瘈瘲痙,除癥堅瘀血。”
涼血散瘀,防溫燥動血,李可治血熱瘀結常配赤芍15g。
4. 桃仁(《本經》名“桃核仁”):
《本經》:“味苦平,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
破血逐瘀,潤燥通絡,李可常配水蛭3-6g(研沖)增強搜剔之力。
5. 芍藥(《本經》分赤、白芍):
《本經》:“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
赤芍通營破瘀,白芍斂陰和血,李可治瘀痛多用赤芍30g。
三、六經方證解析
1. 病位:
厥陰肝經(血瘀氣滯)為主,兼涉太陰(濕聚)、少陰(寒凝)。
2. 病性:
寒凝血瘀,痰濕互結,本虛標實。
3. 核心脈證:
主脈:沉澀或結代(左關尤顯),或寸脈浮滑(上焦瘀熱);
舌象:舌質紫暗有瘀斑,舌下絡脈迂曲,苔白膩或黃膩;
鑒別要點:
與少腹逐瘀湯證相別:彼以少腹冷痛為主,此以癥塊固定為要;
與鱉甲煎丸證相別:彼屬久病癥積,虛實夾雜更甚。
四、臨床運用拓展
1. 經典應用:
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少腹癥塊、經行腹痛);
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進行性加重);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肢端瘀紫疼痛)。
2. 現代拓展(嚴守病機):
冠心病心絞痛:胸痛如刺,合血府逐瘀湯活血通絡;
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難,加穿山甲6g(研沖)、琥珀3g通竅;
黃褐斑:面部褐斑,合逍遙散疏肝化瘀。
3. 李可學術融合:
陽虛寒凝:加附子30-60g(久煎)、細辛10g破陰通陽;
痰瘀互結:加白芥子15g、生半夏15g(久煎)滌痰化瘀。
五、進階研習模塊
1. 脈證方對應要訣:
三部九候:
左關沉澀:肝經血瘀(桃仁加至20g,莪術15g);
右關濡滑:脾虛濕阻(茯苓加至90g,白術30g);
雙尺沉緊:下焦寒凝(加肉桂10g、吳茱萸6g)。
脈勢動態:服藥后脈由澀轉滑為瘀化新生,若反見虛大,需防氣隨血脫。
2. 藥癥對應精要:
桂枝-丹皮比例:
寒凝血瘀:桂枝15g,丹皮10g(3:2);
瘀熱互結:丹皮15g,桂枝10g(3:2),李可治熱瘀常用此比例;
桃仁-芍藥配伍:
赤芍配桃仁:破血力強,治癥積硬痛;
白芍配桃仁:和血緩急,治經行腹痛。
六、歷代醫家方論輯要
張仲景:“癥痼害,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王清任《醫林改錯》:“血瘀有形,非桃仁、丹皮不能破;氣滯無形,非桂枝、芍藥不能通。”
李可老中醫:“此方加蟲類藥,如水蛭、土鱉蟲,可透達深伏之瘀;遇陽氣衰微,必佐附子破冰解凍。”
七、臨證要點總結
1. 禁忌證:
孕婦禁用(恐動胎氣);
氣血兩虛(面色?白、脈微細)慎用,需配伍黃芪、當歸扶正。
2. 現代劑量換算:
原方比例: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各等分,煉蜜為丸;
現代常用量:桂枝10-15g,茯苓30-60g,丹皮10-15g,桃仁10-15g,赤芍15-30g。
3. 煎服法:
丸劑改湯劑:諸藥同煎,桃仁搗碎;
李可經驗:重癥加黃酒50ml同煎,增強溫通化瘀之效。
此方核心:
為“緩消癥塊”之典范,體現“溫通化瘀、攻補兼施”理念。
臨證緊扣“瘀、寒、濕”,凡癥積固定、疼痛拒按者,無論婦科或男科瘀血疾患皆可化裁。
現代用于婦科、心血管病時,需注意“久病入絡”,以脈證為憑,長期調治,收化瘀散結、氣血調和之效。
文章摘自《林方明經方實踐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