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是高校立德樹人最為生動的教科書,是學校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顯性與隱性育人資源的聚集,紅色是其最鮮明的底色。適逢合肥工業大學80周年校慶(1945年-2025年),管理學院校慶專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采訪以楊善林院士為代表的創新群體,砥礪“敢想敢為、善作善成”的奮斗精神,豐富“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大精神。學院團隊通過參觀校史館全面學習工大人“工業報國”的情懷,通過采訪教師代表挖掘“我們擁有共同的事業”文化的內涵,通過走訪紅色文化傳揚基地深入學習宣城校區特色育人手段,通過徒步“皖南井岡山”實地學習老校長、老書記孫宗溶在黃高峰的奮斗事跡,通過祭奠革命英烈學習校友陳秋華烈士為富國強軍甘灑熱血的悲壯事跡。
參觀校史館學習工大精神
合肥工業大學在其發展的八十年長河中,先后三易其址,數度更名,1960年躋身全國重點,1997年與安徽工學院合并組建新的合肥工業大學,2017年榮膺全國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榜單。無論是在淮南還是在合肥,無論是拆分還是合并,無論是集中辦學還是一校多區,都是在特定時期響應國家號召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合肥工業大學發展史上,不得不提老校長、老書記孫宗溶(1953年-1962年)和 “天妒英才、留得赤膽忠心育后人”的陳秋華烈士。在孫宗溶履職工大期間,學校實現了“校址遷移、辦學升格、躋身重點”的三大突破。陳秋華烈士是在工大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優秀校友。
攀登黃高峰溯源工大精神
為什么會把“艱苦奮斗”提煉為工大精神?為了解開這個謎,團隊選擇了攀登孫宗溶在皖南事變后曾經堅守過的黃高峰,重走奮斗路感悟紅色校史。攀登往返之路,團隊先后用了長達7個小時的時間。
“勤奮斗?勇攀高”隊長余青藍認為,登峰的每一步,都是對“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精神的深刻理解。七小時的山程,雙腿如灌鉛。駐足獅子洞前,巖壁間似還縈繞著老校長當年藏身著述的油燈微光——那如豆的燈火穿透時光,照見我們攀登的身影。我忽而明白:從獅子洞的堅守到工大發展的藍圖,八十載風雨兼程,不正是這種精神的延續嗎?那些深深烙進山道的足跡,早已將“艱苦奮斗”四字熔鑄進大地的血脈。沒有規整的石階,只有野徑上裸露的樹根與碎石,每一步都在訴說:真正的攀登從來如此——不是踏著現成的階梯,而是在荒蕪中踩出自己的路。老校長當年走過的崎嶇路,卻活脫走出了工大精神的坦途。
隊員王日暢寫道:行至半山腰,傳說中的獅子洞豁然出現在眼前。斑駁的巖壁間,仿佛還能窺見先輩們當年在此戰斗的身影。望著腳下蜿蜒陡峭的路,忽然心頭一震:我們輕裝前行尚且步履維艱,難以想象當年的他們背負輜重在這崇山峻嶺間穿梭時,要付出多少倍的堅韌。山風掠過洞口,帶著歲月的回響,那份穿透時空的堅守,讓敬意從心底緩緩升起,漫過整個胸膛。與當地向導攀談時,更添了一份觸動。那位年近七旬的長者,竟比我們這些十八九歲的年輕人還要矯健,在山石間行走如履平地。忽然懂得,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我們或許帶著學識的積累,卻未必擁有他腳下的沉穩;他或許不曾踏足我們的課堂,卻藏著與山川共生的智慧。這山間的相遇,恰似一聲提醒:既要看見他人的光芒,也要清醒地照見自己的不足,在終身成長的路上,慢慢豐盈自己的生命。
隊員丁琴認為,在攀登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引領我們抵達頂峰的,并非出色的身體素質,而是那份超越常人的勇氣與堅守。站在峰巔,成就感與喜悅感一同襲來,仿佛金色的陽光穿透厚重云層,灑滿心間。勇氣與堅守始終是支撐我們登頂的力量源泉。在親身踏過的每一步、咬牙攻克的每一處難關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孫宗溶校長當年在黃高峰奮斗的身影,也讀懂了他于深山密林中堅守的那份執著。
隊員孫雨樂寫道:攀登黃高峰比想象要艱難得多,有些地方幾乎是垂直向上,抓著旁邊的樹干喘氣時,總能想起資料里寫的——當年孫宗溶校長和革命前輩們,就是在這樣的山里穿梭,帶著信念翻山越嶺。獅子洞洞口不大,往里望是深不見底的黑,據說這里曾是他們在皖南事變后奮斗過的地方,摸著洞口粗糙的巖石,突然覺得“艱苦奮斗”不再是課本上的詞,它是先輩們用行動刻下的路標,提醒我們:向上的路從來都累,但每一步都算數;越往上爬,越懂“勇攀高峰”四個字的分量。不是憑一股蠻勁往上沖,而是當我累到想放棄時,抬頭看見前方同學的背影,想起前輩們從未停過的腳步,就又能咬緊牙關艱難邁開腳步。我們這點體力上的疲憊,更像一種“對話”——用腳步丈量他們走過的路,用汗水體會他們當年的堅韌。上山難下山亦難,陡峭的山路,顫抖的雙腿,疲勞的身軀,但心里是充盈的。那些曾只在歷史里讀到的“自強不息”,今天在汗水里、在登頂的喘息里,我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注解:真正的“自強不息”,是把個人的腳步融入時代的征程里,累得有意義,拼得有方向。
隊員劉琳一藍認為,攀登黃高峰,于我而言每一步都是意志力的打磨,心態的歷練。當踏上孫宗溶校長曾踏過的泥濘山路,看到陰冷潮濕的獅子洞,觸碰冰冷的巖壁時,我才深刻體悟到“艱苦奮斗”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四個字,是絕境里比巖石更堅硬的脊梁。“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是先輩用信念劈開荊棘,吾輩循著足跡前行的道路。無論是攀登高峰,還是傳承精神,絕非一蹴而就。孫宗溶校長將“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的韌性刻進骨里。身為工大學子,我們要腳踏實地,傳承工業報國的情懷,活得有擔當、有分量、有脊梁。
祭奠英烈汲取奮進力量
在合肥工業大學翡翠湖校區的蒼松翠柏之間,還矗立著陳秋華烈士的雕像。陳秋華(1976-2006),本碩均就讀于合肥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參加工作后投身國防科技事業,擔任空警-200預警機系統總體負責人。生命有涯而追求無涯。2006年6月3日,時年僅30歲的他在廣德執行預警機試飛任務時遭遇空難,壯烈犧牲。他以短暫生命詮釋了科技報國的赤誠與“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協同作戰、頑強拼搏”的預警機精神。
“溯源校史足跡?賡續工大精神”團隊隊長張毅然認為,祭奠英烈,我們對英雄精神的體悟在“六三空難”的深刻回望中升華為對民族精神根脈的觸摸。當我們凝視那場災難中機組人員與死神競速的最后操縱、救援者向著危險沖鋒的決絕背影,看到的不僅是個體的英勇,更是一個民族在危難面前凝結的擔當底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舍身取義”,是融在血脈中的“向死而生”。陳秋華烈士等用生命托舉的,是一個民族穿越風雨的勇氣與底氣。實踐中那連接過往與未來的紐帶,在“六三空難”的記憶里有了更宏大的注腳:英雄從不是孤立的瞬間,而是代代相傳的精神基因。我們當代大學生,需要在時代的賽道上,把崗位當戰場、把職責當使命,讓這份以生命淬煉的擔當,成為民族復興路上永不熄滅的火炬。
隊員蘇夢園認為,“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通過祭奠英烈,“英雄”二字的分量有了具象的注腳。英烈們用生命鋪就的道路,讓今天的我們能在和平中接受教育。回望來時路,坊檐在朝陽下投下的影子很長,恰似“青山一道同云雨”,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我們唯有帶著這份敬意踏實前行,才是對他們英靈最好的告慰。
隊員黨文清認為,攀登英烈山的過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讓先烈精神成為指引現實生活的力量。碑文里的崢嶸歲月、毛竹彰顯的不屈品格、烈士亭傳遞的報國豪情、檫樹象征的熱血與守護,以及長眠處那穿越時空的深情,都讓我們讀懂了信仰的重量與犧牲的意義。返程時的陣雨洗去浮塵,更讓這份精神沉淀于心——它提醒我們,在當下的生活中,要以先烈為榜樣,將那份對家國的熱愛、對信念的堅守,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在各自的崗位上擔當作為,讓英雄精神在新時代的實踐中延續,讓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安寧與希望,在我們手中不斷傳承、愈發厚重。
隊員余搏洋認為,參觀從不是終點,而是將英烈精神植入生命的起點。“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當年那些科研精英,在飛機失控的瞬間毅然轉向荒山,用血肉之軀為下方百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他們不是不知道跳傘可保生路,只是“護民”二字,早已刻進了比生命更重的信仰里。如今山風掠過林海的聲響,多像他們未曾遠去的叮嚀。我們這代人或許不必面對生死抉擇,但把課堂上的知識學扎實、把份內的事情做到極致,便是對這份犧牲最實在的回應。畢竟,讓他們用生命守護的人間煙火永續升騰,才是對“鬼雄”二字最動人的注解。
隊員張雯涵認為,紀念館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危難時刻人性的抉擇,讓“犧牲”超越了簡單的生命逝去,成為精神傳承的火種。烈士的一件件遺物,在展柜中封存,像是時光的切片,凝固了往昔的崢嶸歲月,每件遺物的背后,都有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這些遺物,在歲月的波濤中指引著我們前行,它們象征著烈士的精神在我們心中永續,永不磨滅。在這里,我們紀念的不僅僅是一場災難,更是一種偉大精神的凝聚——當個人命運與他人安危交織,當時代的浪潮將人們推到選擇的十字路口,總有人選擇成為照亮黑暗的光。他們也許知道前路兇險,也許明白此去難歸,但他們依然懷著對國家、對人民深沉的愛,踏上了這條充滿犧牲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詮釋了“犧牲”的真正意義。
隊員吳藝萍認為,祭奠全程雖雨點飄落、石階陡峭,可我們在英烈精神滋養的“大課堂”里,懂了信仰的重量、傳承的意義。先輩以熱血拓路,我們以實干作答,這份苦里浸著的領悟,讓青春與家國同頻,雖苦猶甜,雖累尤堅。課堂上提及的“奉獻”“擔當”,化作英烈山的青翠竹林、紀念碑上的熠熠英名。站在山巔,看鄉村新貌與歷史厚重交融;觸摸碑文的凹凸,烈士的犧牲換來此間百姓安寧。過去英烈為這片土地獻出生命,今天我們循著足跡,調研楊灘助力文旅;日后,我們將繼承英烈遺志,投身于國家事業建設當中。這是傳承,更是使命。
隊員余學鋒認為,英烈山鐫刻的是烈士們用生命書寫的忠誠與擔當,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犧牲。這種精神,如同山間的晨霧,雖然朦朧卻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
隊員孫佳澍認為,通過參觀英烈館,我們切實感受到了先輩們在“卡脖子”工程上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們為了讓祖國在相關領域取得突破,牢牢攥緊發展的主動權,不惜將自己的青春獻身于祖國大業。這份精神,拓寬了我們管理學子對于“我們擁有共同的事業”文化的理解:這份共同的事業,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拓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我們將把陳秋華學長投身于科研事業的那份決心轉化為實際行動,不畏艱難險阻,堅定理想信念,將工大精神化作理想通往現實的一份強硬內驅力,敢想敢為,善作善成,努力推進“我們擁有的共同事業”!
工大精神既是“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追求,更是“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開拓。讓我們賡續工大精神,續寫工業報國的華章。
文/ 田文祥 方留 徐姍姍 孫超平
圖/ 蘇夢園 王家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