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一場跨越4960公里的紅色研學活動串聯起上海與喀什兩地的師生。從上海的石庫門到帕米爾高原的紅其拉甫國門,滬喀學子共同踏上了這段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精神之旅。此次活動由上海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主辦,依托滬喀多所高校與教育部門的協同支持,涵蓋滬喀兩地大中小學的師生,旨在通過實踐探訪、主題研討和沉浸式體驗等多種形式,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紅色足跡:從黃浦江畔的石庫門到帕米爾高原的最高國門
此次研學活動緊扣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主題。在活動發起者、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彭宗祥的帶領下,滬喀兩地師生分別在上海、喀什、西安、延安等地開展交流。通過“行走的思政課”模式,活動將來自不同學段的學生跨地區、跨學科地組織在一起,讓他們圍繞紅色精神和援疆故事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增強共同認知,凝聚愛國情懷。
研學團隊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合影留念,在紅其拉甫國門前致敬祖國。在這些歷史地標前,學生們感悟到紅色基因的力量,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
滬喀學子在中共一大會址前合影留念
滬喀學子在最高國門紅其拉甫國門致敬祖國
滬喀學子雙向交流:以青春之力架起協同發展之橋
對喀什的學生而言,上海之行是“觸摸現代文明、汲取發展智慧”的過程。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蘇比努爾·赫克木在參觀上海理工大學的實驗室時深受啟發,他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帶回家鄉,推動當地林果業發展。上海城建學院的龔慧恩則在喀什古城的燙畫工坊體驗傳統文化時,深刻感受到“文化根脈”的力量,并計劃將“非遺+電商”模式引入學校,幫助傳統手工藝品打開更多市場。
精神洗禮:一場“行走的思政課”淬煉初心
7月21日,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健康醫學院的師生們遭遇了泥石流阻路的突發狀況。等待期間,附近村落的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居民以及公路搶險隊伍及時送來熱湯、熱粥、熱水等。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潘景表示,這次親身經歷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誼化作掌心的溫度,成為比任何紅色景點打卡都更深刻的成長印記。
阿克陶縣居民自發為滯留群眾送來熱水
教育援疆再譜新篇:以研學為引延續滬喀教育協作火種
在上海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大樓里,滬喀兩地師生認真參觀了“申情無限 大愛興疆”上海援疆工作紀實展,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總指揮、上海市人民政府駐新疆辦事處主任、喀什地區地委副書記孟慶源詳細介紹了上海援疆在文化潤疆、產業強疆、“組團式”教育醫療援疆等各方面作出的重大努力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他談到:“2025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 周年,上海對口支援喀什15年。15年間,上海通過產業扶持、教育提升、民生改善等多維舉措,為喀什地區的社會穩定與繁榮注入強勁動能。”他指出,自教育援疆啟動以來,上海的優質資源不斷向喀什流動,而此次“從石庫門到最高國門”的研學活動通過“學生雙向走”,將短期交流轉化為長期聯結,讓教育援疆有了更鮮活的互動,在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認同方面發揮了重要意義。他對滬喀學子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勉勵大家要珍惜時代機遇,在交流互鑒中增進了解、深化情誼,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共同譜寫滬喀合作新篇章。
孟慶源勉勵師生為援疆貢獻力量
滬喀學子參觀“申情無限 大愛興疆”上海援疆工作紀實展
此次研學是上海“組團式”教育援疆的創新實踐,更是“輸血+造血”模式的生動延伸。這種“以學促研、以研促幫”的閉環模式,讓教育援疆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賦能”。
滬喀學子在前指合影留念
原標題:《從石庫門到最高國門,滬喀學子共赴紅色研學之約》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上海援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