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合肥7月24日電 (趙強 張敏)中午12點,熱浪滾滾,合肥新站高新區三十頭社區雙馬生態農場的果園里,朱碩陽頭戴遮陽帽,正麻利地操作著割草機在梨園穿梭,為一周后的采摘做準備。
這位戴著黑框眼鏡、皮膚黝黑的“90后”,是農場十幾名工人口中的“小朱總”——500畝農場的掌舵人,同時也是即將入讀合肥工業大學的全日制博士生。
朱碩陽操作著割草機在梨園穿梭。張敏攝
1990年出生的朱碩陽,自幼對農村感情深厚,大學選擇了與農業相關的生物工程專業。2012年從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畢業后,他回到老家安慶懷寧,租下30畝地,創辦了小農場。
2014年,朱碩陽來到合肥新站高新區三十頭社區,通過土地流轉租下500多畝土地,創立雙馬生態農場。“我和合伙人生肖都屬馬,所以取名雙馬。”他說,這里靠近馬路、離城區近,銷售方便且市場更大。他日夜與土地為伴,從開路、挖塘、通電到種養,一步步把農場做大。2019年,他考上合肥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開啟邊讀書邊管農場的生活。
雙馬生態農場坐落于新蚌埠路西側,蜿蜒鄉間小路旁果木成林,桃樹、梨樹、無花果樹、柿子樹等遍布其中,“水蜜桃剛下市,再過一星期秋月梨就能采摘了。”朱碩陽對農場作物了如指掌。
創業之路并非坦途,2018年的大雪壓垮了蔬菜大棚,所有投入付諸東流,他只能借錢重建。如今的農場是種養循環模式,不僅種有應季蔬菜和十幾種水果,還養著雞鴨鵝、香豬、山羊、魚等。“畜禽糞便作有機肥,種植淘汰的殘次果樹當飼料,形成良性循環。”該農場獲評省級生態農場,還是多所高校的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和大學生生產勞動實踐基地,常接納大學生開展實踐或實習。
在農場除草的朱碩陽。張敏攝
作為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朱碩陽將專業融入種養:養殖用益生菌防腸道疾病,種植用生物酵素防病蟲害。此外,農場還搞起“農業+”模式,推出采摘體驗、科普教育、菜地認領等業務,讓市民親近農事。
朱碩陽聘用周邊村民做臨時工,既增加村民收入,也向他們討教種養經驗。憑著吃苦耐勞、愛鉆研的勁兒,他不僅掌握了蔬果種植技巧,還學會了開拖拉機、割草機及修理農用機械。
農場四季物產豐富,春有蔬菜、夏有瓜果、秋有稻米、冬有家禽。為銷售這些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他主攻微信朋友圈和微店等線上平臺,“建了好幾個微信群,定期發新鮮農產品,支持配送,天南海北都能保鮮發貨。”新鮮魚蝦則在本地市場銷售,中午發貨傍晚就能端上餐桌。盡管種養成本高,但產品獲眾多消費者認可,回購率超50%。
“近期剛上架了一些鴨蛋,數量有限,欲購從速。”朱碩陽在微信群發布消息后不久,就有十幾位消費者下單。發貨前,他借著電筒光挨個檢查鴨蛋品質,再小心打包,只為讓顧客吃上新鮮優質的食材。
朱碩陽趕著農場養殖的羊群。張敏攝
“在這片土地待了十幾年,有感情也有困惑,想把問題帶到課堂找答案。”朱碩陽決定讀博深造,得到父母大力支持。“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暫時放下不等于放棄,要去高校更高平臺研究思考。”這位2025級生物與醫藥專業博士生,有著同齡人少有的內斂。
如今,他更看重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計劃博士研究圍繞農場需求展開,實驗在農場進行,成果及時用于生產,比如嘗試中醫藥材種植與食療結合,為農場經營拓思路。未來,朱碩陽打算逐步完善農場細節,打造可復制、標準化的農場模式,讓“鄉土情懷”落地生根。(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