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2日訊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掠過濟南起步區的街道,5480座智能路燈根據時段自動調節亮度,10臺無人機傾巢而出開始全域巡航,智慧環衛系統實時調整工人與車輛的作業狀態……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而是濟南起步區智慧城管平臺投入運行后,城市日常運轉的真實寫照。該平臺宛如這座城市的“智慧大腦”,將數智化刻在城市管理的基因中,將“大城管”模式從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治理效能,重構城市治理邏輯。
破題: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感知” 技術重構治理底層邏輯
作為城市發展的“新戰場”,起步區曾面臨城市底數模糊、科技手段薄弱、部門數據壁壘等共性難題,以往只能依靠傳統人工巡查對環衛作業狀態、建筑垃圾投放等事項進行監管,不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工地揚塵、占道經營等問題也常因發現不及時而擴大負面影響。
破題的關鍵,在于給城市裝上“感知神經”。智慧城管平臺以“1+1+4+N”架構為支撐,通過接入車輛、人員、環境監測等物聯感知設備形成1張物聯感知網,將感知觸角(物聯設備)延伸至城市運行管理各行業,動態收集、分析運行情況,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的最小單元感知。通過整合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前端物聯設備,構建起“空天地三位一體”綜合應用,背后依托強大的4個服務支撐中心,其中AI匯聚能力中心能將現有物聯感知設備作為城市管理要素融合到虛擬世界中,實現全流程可視化調度。
以前靠人跑斷腿,現在靠技術算得準,截至目前,通過無人機累計發現問題400余件,對問題發現能力提升30%,人工巡查成本降低50%;智能環衛系統通過智能胸牌和車載設備,進行動態分析和預警,將路面人工巡查成本壓縮80%……種種成果表明,這種“被動應對”到“主動感知”的轉變,拓寬了城市管理的“視野”和“觸角”,不僅是治理邏輯的重構,也帶來了治理效能的質變。
深耕:從“九龍治水”到“數據協同” 流程再造打破治理壁壘
城市治理的難點,在于如何打通跨部門協同的“中梗阻”。起步區智慧城管平臺的深層突破,就是利用好數據這一把“利劍”,利用AI、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打破信息孤島,橫跨部門數據,實現技術升維、管理降維的智慧化管理。這不僅消除了部門間互聯互通的障礙,增強協調合作能力,也讓“大城管”模式從紙面方案變為實戰機制。
在建筑垃圾監管領域,這一變革尤為顯著。過去,工地審批、運輸監管、消納處置各事項之間數據不互通導致存在“監管盲區”,如今構建了一整套覆蓋全鏈條的“兩點一線”數字化管理體系,通過建筑垃圾綜合駕駛艙實現全局可視化管控。將智能審批替代紙質備案,集成工地開停工報批、消納場資質核驗等線上化流程都在數據協同的前提下變為現實。
這種協同效應在市政照明監管中更顯威力。平臺針對傳統路燈管理分散、設施數據碎片化、運維響應遲滯等管理難點,構建“物聯感知+綜合平臺”的管理體系,打通主流設備廠商的數據壁壘,匯聚全區路燈數據管理、運行狀態監測、遠程控制、能耗分析等功能,不但可以滿足城市照明要求,還能夠實現節能減排的效果。
更值得關注的是,平臺構建的“縱向貫通、橫向聯動”數據體系,正在重塑治理生態。縱向與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等外部系統對接,橫向整合區級信息系統數據,從而形成一個“十字路口”,不同部門間的數據在此匯聚共享,通過聯動協同進行統籌協調、指揮調度。這既提升了數據的利用率,挖掘其深度價值,又賦能各行各業,實現1+1>2的治理效果。
致遠:從“經驗決策”到“數據研判” 治理精度錨定民生溫度
城市治理的終極目標,是讓居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以往沒有精細數據的支持,難以突破“經驗決策”的傳統桎梏,如今起步區智慧城管平臺成為精準施策的“導航儀”,用數據精度提升民生溫度,讓每一項決策都錨定群眾需求。
在生活垃圾分類領域,平臺的“精細化運營”可見一斑。通過追蹤46座分類房、163個分類亭的垃圾流向,精準掌握垃圾分類數據。基于這些數據,進一步分析全區垃圾的產生量、去向和處置量,為作業車輛調度、生活垃圾分類點的建設提供數據參考,著力推動垃圾分類提質增效,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而建筑垃圾監管領域,平臺構建多維度數據分析模型,對工地出土量、消納場收容量、車輛運輸趟次等核心指標進行動態統計,為執法監管、資源調配提供精準決策支撐,在數據中找做法,才能讓服務更接“地氣”。
這種“數據研判”驅動的治理創新,正在延伸到更多領域:園林監管實時采集土壤墑情、自動識別病蟲害特征,為管理部門提供園林綠地管養的數據參考;對垃圾撒漏、垃圾暴露等問題進行智能分析,并移交至各街道項目部,實現了對“發現-派遣-處置”的閉環管理……智慧城管平臺的每一組數據、每一次分析,最終都指向“讓城市更宜居”的目標。隨著平臺數據研判能力的持續升級,未來將有更多基于數據的治理創新落地,讓城市治理的精度與溫度同步提升,為居民帶來更實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站在城市發展的新起點,起步區智慧城管平臺的探索,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治理邏輯的重構。目前,平臺中的智慧執法、智慧環衛、市政照明等五個業務系統已投入使用,其他系統預計2025年底完成建設并全面投入使用。濟南起步區將深入探索智慧停車管理、低空經濟和城管行業大模型的多項領域應用,逐步與新時代產物相融合,發揮信息化手段帶來的創新優勢,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管理水平。
閃電新聞記者 馮宜雯 吳政宏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