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配合貸個款,就能躺賺上百萬?!碑斶@樣的誘惑如幽靈般盤旋在渴望捷徑者的耳畔,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蜜糖般的承諾里,裹著的是足以吞噬人生的毒藥。7月19日,央視《焦點訪談》以《包裝出來的“背債人”》撕開“包裝貸”黑灰產業鏈的偽裝,讓“職業背債”這一游走在法律與道德邊緣的亂象,暴露在陽光之下。
所謂“職業背債人”,本質是黑灰產業鏈上的“提線木偶”:他們與中介狼狽為奸,通過虛構資產、偽造職業、夸大收入等手段,將自己包裝成金融機構眼中的“優質客戶”,騙取高額貸款后,分得小頭“好處費”便將大頭轉交他人。這看似“空手套白狼”的買賣,實則是用個人信用與未來為賭注的致命賭博。于個人而言,這場賭博的代價沉重到難以承受?!昂锰庂M”不過是債務總額的零頭,卻要背負遠超承受能力的巨債——有人以為停機失聯便能逃之夭夭,最終卻在法院傳票中驚醒,淪為征信黑戶,從此房貸、車貸絕緣,甚至牽連子女求學就業;更可怕的是法律的利劍從不會缺席:民事責任的追討只是開始,若被認定為金融詐騙,牢獄之災便會接踵而至。而那些在“背債”時交出的身份證、銀行卡信息,早已成為中介手中的“暗棋”,隨時可能被用于詐騙、洗錢等犯罪,讓背債人在毫不知情中淪為幫兇。
個人的深淵之外,是對金融市場肌理的啃噬。金融的本質是信用的流通,正如血液依賴血管的潔凈,資金的流動也依賴信用體系的健康。當不法分子用偽造的社保記錄、流水賬單將“信用白戶”鍍成“優質客戶”,金融機構的風險判斷機制便成了擺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4年二季度《銀行業風險分析報告》顯示,全國銀行業因“包裝貸”“背債套現”形成的不良貸款已達437億元,占個人消費類貸款不良余額的12.3%——這些壞賬如同金融機體上的毒瘤,不僅吞噬銀行的利潤,更扭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讓真正需要貸款的小微企業、誠信個體難以獲得應有的支持。
這條黑色產業鏈的蔓延,早已越過金融領域的邊界。2024年6月,公安部通報的一起特大詐騙案令人觸目驚心:一個以“中介公司”為幌子的犯罪集團,3年間誘騙200余人“背債”,偽造房產證明、收入流水等材料,向12家銀行騙貸1.87億元。如今,其觸角更伸向房產、汽車等領域,通過偽造征信騙取貸款購買大額商品,既讓金融秩序蒙塵,又讓相關市場淪為“虛假繁榮”的泡沫場。當信用可以被隨意偽造,當債務可以被明碼標價,社會運轉的基石便會松動。
深究“職業背債”滋生的土壤,三重扭曲共同催生了這場鬧劇。其一,是逐利者的短視:部分人被“躺賺”迷了眼,將信用視作可以變現的商品,卻不知信用的破碎比玻璃更難復原。其二,是中介的貪婪:他們將違法包裝成“生財之道”,用花言巧語編織陷阱,實則是吸血的寄生藤。其三,是風控的失守:一些金融機構審核流于形式,貸款經理或敷衍詢問或與中介勾結,讓防線淪為“紙糊的城墻”。
信用是社會的空氣,潔凈時無人察覺,污濁時人人窒息。要驅散“職業背債”的陰霾,需多管齊下、三維發力。金融機構當筑牢風控堤壩,以面談面簽的細致、實地調查的嚴謹,讓偽造信息無處遁形;網絡平臺應織密監管網絡,對招募“背債人”的廣告“零容忍”,從源頭切斷誘惑的傳播鏈;更重要的是,要讓“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的古訓穿透浮躁——通過以案釋法的宣講、信用教育的浸潤,讓每個個體都明白:捷徑的盡頭往往是深淵,唯有守住信用底線,才能守住人生的坦途。
當“職業背債”的幻夢被戳破,留下的不僅是警示,更是對誠信價值的重申。在信用社會的地基上,從來沒有“輕松暴富”的捷徑,只有“言出必行、諾出必踐”的正道。守住這份正道,個人方能安身,市場方能有序,社會方能向好。
原標題:《微言| 警惕“職業背債”:莫讓“輕松暴富”淪為人生深淵》
欄目主編:范兵、張裕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布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