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秋,湖北孝感軍營門口,一位四川農民撩起花白頭發,露出頭頂24道蜈蚣般的傷疤;又伸出右手,露出斷了一截的食指。
當警衛員跑進軍部高喊“老班長找到了”時,整個軍營沸騰了——這個被朝鮮畫進“遺像”供奉33年的“烈士”,竟活著站在了陽光下。
樸達峰上的“最后一人”:24道傷疤的來歷
1951年5月的樸達峰,炮火將山巖燒成焦黑色。志愿軍十五軍陣地前,美軍25師如潮水般涌來。22歲的班長柴云振帶領僅存的3名戰士,頂著炮火直插敵群。他們用20分鐘奪回三個山頭,炸毀敵指揮所,子彈打光就拼刺刀。當最后一個戰友倒下,柴云振獨自面對四名美軍。他擊斃三人后,與最后一名敵人滾進戰壕——右手食指被生生咬斷,敵人抓起石塊將他頭顱砸得血肉模糊。
增援部隊趕到時,陣地上只?;杳缘牟裨普?。他全身24處傷口,軍衣浸透鮮血,右手食指僅剩半截。彭德懷親自致電軍長秦基偉:“十五軍打出了鐵血軍威!”此戰殲敵200余人,保住前線指揮部,為志愿軍北移贏得關鍵時間。戰后,志愿軍總部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稱號,證書與勛章卻無人領取。
三等殘廢證與千斤糧票:英雄的歸鄉路
1952年4月,包頭醫院。頭部纏滿繃帶的柴云振接過三等乙級殘廢軍人證和500公斤糧票復員費,踏上回鄉路。部隊曾派人尋他,但戰地醫院轉移時檔案遺失,僅知他叫“柴云振”(實為文書筆誤,本名柴云正)。他回到岳池縣大佛鄉,對功績只字不提。女兒柴昌英回憶:“剃頭師傅多收他兩分錢——因他滿頭傷疤難剃?!庇朽l親勸他找部隊謀職,他搖頭:“手指斷了,不能再打仗,何必給國家添負擔?”
與此同時,朝鮮平壤軍事博物館掛起他的“遺像”,與黃繼光、邱少云并列;上甘嶺戰役中,戰友們高喊“向柴云振學習”沖鋒陷陣。而真正的柴云振,正赤腳在水田插秧,后擔任鄉長時仍住土房,用殘手攥鋤頭開荒。
啟事上的錯別字:拖拉機旁的命運轉折
1984年9月,岳池縣加油站。柴兵榮加完煤,瞥見《四川日報》角落的尋人啟事:“尋戰斗英雄柴云振,樸達峰阻擊戰功臣……”除了名字的“振”字(父親本名“云正”),所有細節吻合。他飛奔回家,柴云振卻把報紙一推:“全中國多少同名?不能冒領榮譽!”兒子賣掉年豬湊足路費,硬拉父親登上開往湖北的綠皮火車。
在軍營,原警衛連文書董貴成含淚解釋:當年聽四川口音誤將“云正”記成“云振”。老戰友孫洪發顫抖著撩開柴云振的頭發,數著24處傷疤泣不成聲。秦基偉得知消息,連夜發來電報:“三十三載尋覓,終得英雄歸!”
朝鮮的“遺像”:金日成親授勛章的訪朝之旅
1985年10月,平壤錦繡山議事堂。金日成將“一級自由獨立勛章”佩在柴云振胸前:“您活下來是奇跡,中朝人民都感謝您!”在軍事博物館,柴云振駐足在自己的“遺像”前——畫像下寫著“烈士柴云振”。他親手取下畫像帶回國,成為家中最珍貴的“烈士證明”。
歸國后,縣政府為他安排住房,他婉拒:“我有瓦房遮雨,夠好了?!睋问≌f委員期間,他提交200余份提案,最執著的是為村里修路。村民回憶:“他拄拐杖跑縣城十幾趟,終于修成水泥路?!边@條路被命名為“英雄路”,路碑旁種著他帶回的朝鮮松。
最后的軍禮:空降兵部隊的傳承
2018年寒冬,岳池縣殯儀館。六名空降兵戰士向靈柩敬禮,他們是“上甘嶺特功八連”的官兵——柴云振當年所在的連隊。現任連長毛小龍說:“老班長是連魂,他‘隱功報國’的精神寫進連訓。”
送別時,孫女柴萍將一枚彈殼放在爺爺掌心。這枚從樸達峰帶回的彈殼,曾伴著柴云振給孫輩講故事:“真正的英雄都留在朝鮮了,我算什么?”如今,柴家四代從軍:兩個兒子戍守邊疆,孫女柴萍成為空降兵,曾孫女2021年入伍。家族相冊里,穿著不同年代軍裝的身影,站在同一條“英雄路”上。
【參考資料】:
《柴云振全傳》(蘇全有著)
《解放軍報:深藏功名三十三載》
《四川日報:柴云振家屬載譽回鄉紀實》
《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院編)
《上甘嶺特功八連連史》(空降兵部隊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