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從10月14日開始,往后的43天里,美國集結6萬多名“聯合國軍”,派出約3000架次的飛機,170多輛坦還有300多門大炮等軍事力量,發動上甘嶺戰役。
向被兩個連的志愿軍防守的上甘嶺地區發起猛烈攻擊。
在敵我雙方軍事力量如此懸殊之下,我方志愿軍還是成功擊退了“聯合國軍”近900次攻擊,最終,守住了上甘嶺陣地,取得了勝利。
(網圖)
本來打了敗仗,讓美國已經在世界面前丟了顏面,接著又發生了一件更丟臉的事情——美軍罐頭里裝的不是罐頭,都是糞便。
在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美國軍方不得不坦誠,這一切都是因為志愿軍中的神槍手張桃芳造成的。
為什么美軍罐頭里裝的都是糞便?
此事與張桃芳有什么關系?
一、經過勤奮練習,從菜鳥成長為優秀的狙擊手
張桃芳于1931年出生在江蘇興化一個農村里,家里條件不好,自幼跟著家里人依靠打漁為生。
抗戰時期,當時年幼的他加入了抗戰兒童團,跟村里的孩子們一起負責放哨和偵察日軍。
1951年,他得知正在招錄一批志愿軍,前往朝鮮戰場參戰,便立即報名,成為志愿軍24軍214團當通訊員。
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傳遞文件和信息,雖然不是直接參加戰斗人員,但是他也領到了一把水連珠步槍。
(水連珠步槍)
1952年年末,張桃芳參加部隊組織的射擊訓練,本想趁此機會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射擊能力,然而,結果卻非常糟糕。
他的槍里總共有3發子彈,第一次射擊,子彈居然飛上天上去了;第二次射擊,子彈脫靶了;第三次射擊,子彈還是沒有命中。
三次脫靶,不僅遭到戰友們的嘲笑,還被調去炊事班,從事后勤工作。
張桃芳不愿意一直在敵后當炊事兵,因此,每天都會抽時間練習射擊。
班長見他練習射擊很刻苦,進步很大,于是帶著他來到了前線,決定給他一次實戰的機會。
當時,他們眼前總共有3個美軍,張桃芳瞄準最前方的一個美軍,美軍倒下,但班長卻眉頭緊鎖,原來他又打偏了,被擊中的是站在中間的那位美軍。
雖然結果沒有達到預想,但是這次經歷,給了張桃芳很大的鼓勵。
回去之后,他堅持射擊,不斷調整。
為了增強臂力和持槍穩定性,他每次練習射擊的時候,都會給手臂上綁上沙袋。
夜里,他還會對著搖曳的油燈火苗,練習射擊,以此提高射擊精度。
幾個月后,部隊再次組織射擊考核。
他不再脫靶,射擊成績大幅提高,位列全連前茅,已經蛻變成了一名頂尖射手。
二、終結美軍“幽靈”神話,在上甘嶺戰役中讓敵人聞風喪膽
擁有一定射擊能力后,張桃芳被選入狙擊小組,去前線打仗。
人生第一次在實戰中,完成狙擊任務的時候,因為他缺乏實戰經驗,出現了失誤,不僅沒有目標敵人,還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被迫從前線撤下來。
這次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優秀的狙擊手,不能僅僅停留在訓練上,還要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
為了能夠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他更加積極向老兵們請教,敵人的行動規律、如何確定最佳射擊時間以及如何隱蔽自己等。
經過不斷地學習和多次實踐,張桃芳很快能夠在戰場上隨機應變。
上甘嶺戰役打響后,張桃芳服從軍令,悄悄潛入指定狙擊陣地。
經過偵察,他發現實際戰場形勢跟事先預估的不一樣,能夠明顯感受到不同尋常的壓迫感。
為了盡快確定出敵人的位置,他利用自己的豐富作戰經驗,通過移動鋼盔的方式引誘敵人,可是敵方那邊居然沒有任何動靜。
敵我雙方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了,敵方那邊沒有安排狙擊手?
張桃芳認為事實絕非如此簡單,最大的可能性是,敵方那邊派出的狙擊手實力都非常強。
他決定采取行動,驗證自己的猜想。張桃芳匍匐在地,緩緩向前爬行,接著突然一個猛地跳躍,就在這一刻,一顆子彈迅速從他的頭頂上飛過。
(網圖)
很顯然,如果他稍微慢一秒,那顆子彈就會擊中他的頭部,后果不堪設想。
這個試探性的動作,也讓他確定了情報的正確性,對面的狙擊高手是美軍王牌狙擊手“幽靈”。
據傳,這位代號為“幽靈”的狙擊手,戰斗力驚人,曾在兩天內干掉上百名敵軍,因此,在美軍中屬于是實力非常強的狙擊手。
對手如此強大,張桃芳深知自己不能出現一絲疏忽,否則會帶來致命性的結果。他迅速爬回到壕溝,重新調整狙擊計劃。
他決定首先試探對方,“幽靈”也在試探他,誰都不敢輕易出手。
與此同時,張桃芳利用這個時間,認真觀察四周,尋找新的作戰方式。
最終,他發現敵方陣地上有一堆巖石,巖石縫隙中有一處不顯眼的黑點,而那個黑點居然就是“幽靈”的槍口。
張桃芳發現了敵人的位置,敵人也發現了他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之下,張桃芳想了一個大膽的幾乎,決定速戰速決。
(網圖)
他找來一根枯樹枝,并將鋼盔固定在其頂端,只露出一點點邊緣,恰好可以讓敵人看到卻又很難擊中。
接著,他又拉了一根細繩連接到樹枝上,自己則悄悄移動到了另一個位置,準備給敵人致命一擊。
之后,就是漫長的等待。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張桃芳突然輕輕拉動細繩,鋼盔微微晃動。差不多同一時間,“幽靈”的槍聲響起。
張桃芳借著這個機會,憑借著記憶,迅速朝著“幽靈”的位置開槍。
“幽靈”那邊反應也足夠迅速,一顆子彈打在張桃芳面前的土地上,蹦起的土塊打在他的臉上。雖然他處于危險的邊緣,但是“幽靈”被他擊中,已經倒下了。
(采訪截圖)
這一仗,美軍“幽靈”的神槍手名號就此終結,張桃芳在志愿軍里的名聲更加響亮,從那以后,美軍再也不敢輕視志愿軍狙擊手。
根據戰后統計,他在短短的32天里,總共消滅了敵人214人,創造了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后來,被朝鮮政府授予一級國旗勛章。當時的軍長皮定均公開表揚張桃芳,還把自己的皮暖靴送給了他。
(皮定均)
自從見識到了張桃芳的槍法精準,狙擊能力很強之后,美軍在戰場上再也不敢仗著槍支先進而為所欲為,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成為張桃芳的狙擊目標,甚至都不太敢去上廁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開始使用空罐頭。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做法在美軍里成為常態。這就造成了,戰后發現這些罐頭時,里面全是糞便。
這一事件,對美軍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羞辱。
他們雖然擁有強大的火力和先進的武器,但是因為畏懼于張桃芳的實力而不得不采取如此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美軍的士氣。
(美軍)
三、親自培養狙擊手,轉行當空軍飛行員
從朝鮮戰場回來后,張桃芳以自己的實戰經驗,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狙擊手。
就在大家以為他將繼續在槍支狙擊領域大放光彩的時候,他卻主動向上級申請,轉行到空軍當飛行員。
張桃芳沒有任何飛行基礎,但是到了空軍部隊之后,依靠勤奮和韌勁,很快學會了駕駛戰斗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空軍飛行員。
他主要駕駛米格15系列戰斗機,還因為表現突出,曾榮獲三等功。
(米格15系列戰斗機)
也許是曾在朝鮮戰場上,看到美軍戰斗機給志愿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導致他一直遺憾自己沒有機會親自駕駛戰斗機跟敵人作戰。
遺憾歸遺憾,不過,他認為國家和平了,不打仗了,也是一件好事。
1980年,張桃芳從部隊退休后,也沒有閑著,把自己積攢大半輩子的作戰經驗、狙擊經驗和開戰斗機的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年輕人,鼓勵年輕人為國家做貢獻。
(張桃芳)
總結:
2007年,時年77歲的張桃芳逝世。
他的一生,始終跟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幼年時期參加過抗日,成年之后以志愿軍的身份參加抗美援朝,后來加入空軍,為國家空軍事業發展做貢獻。
雖然他已經逝世多年,但是大家并沒有忘記他。
兩年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狙擊手》中“神槍手”的人物原型就是張桃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