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等九部門日前聯合發文提出:支持菜市場標準化改造,提升設施環境,擴大凈菜銷售。眼下,全國各地菜市場紛紛做出新嘗試,掀起了菜市場“煥新潮”。據央視報道,如今很多老牌菜市場正通過空間創新、業態升級、文化融合等轉型方式圈粉年輕人。
小小的菜市場里面有著大學問,市場交易場所包含著地域人文的特點。于一個地方而言,小小菜市場蘊含著豐富的地方風土人情,既可以讓外地人窺視和解構一地風土人情,成為旅游休閑的寶地,又可以讓當地人在選購農產品與討價還價中感受人間煙火之氣。在菜市場中你可以充分體會生活百味與人情冷暖,情緒價值絕對給到位。
也正是菜市場兼具了這諸多獨特的內涵,才使得其成為新興打卡地。近年來,很多城市的菜市場都成為了City Walk的熱門打卡地。大眾點評上,涌入菜市場的年輕人,或在評價區寫下“菜場尋寶記”,或在攻略筆記里分享“菜市場散步導覽”。無論是采買年貨,還是探尋城市年味,菜市場正成為年輕人過年新去處。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上,“菜市場過年”相關筆記已超過1萬篇。美團、大眾點評等網絡平臺數據顯示,70%以上搜索“菜市場”的用戶為20至35歲的年輕人。
這種可喜的變化,恰好說明菜市場已成為精神追求與寄托之處,“人間煙火氣”是其核心要素,也是令人心向往之的關鍵因素。對菜市場的熱愛需要生活的積淀與底蘊。生活的真諦看似復雜,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持續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追求簡單儀式下的單純快樂。汪曾祺曾說:“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事實上,也只有真正走進了菜市場,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討價還價的交流中、在干凈整潔的攤位前、在改造升級的市場內,于最放松的狀態下給心靈放個假,讓內心歸于平靜與本原,重新獲得久違的快樂。
某種意義講,這種現象的背后是社會變遷的生動寫照,在群體價值與情感追求回歸于生活本色化與儀式簡單化的同時,城市公共服務也在不斷實現精細化和人本化。時下的菜市場較之于傳統的菜市場,更像一個社交功能區、生活服務區與文化體驗區,讓公眾在追求“詩與遠方”的浪漫之時,又能感受到“人間煙火”的真實。作為市井化的典型代表,菜市場也代表了這座城市的文脈和生活。年輕人在菜市場中尋找年味,在打卡菜市場的過程中體驗真實的生活,正是基于熱愛生活的群體化追求,在解鎖情緒密碼的過程中實現價值的升華。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同一種方式時,則解開了年輕人菜市場探尋年味背后的“情緒密碼”。除了“菜市場漫游指南”“年輕人旅游不逛菜市場等于白來”等成為熱門話題外,年輕人打卡菜市場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和文化現象,且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與此同時,“菜場+”模式在改變城市空間的同時,也在升華公共服務的品質,最終與公眾需求實現了雙向奔赴。
從這一點來說,從政策層面支持菜市場的改造,既是找到了市場風口,也回應了民生訴求,可謂一舉多得。“最撫凡人心”需要生活氣息的加持,菜市場“煥新潮”圈粉年輕人注解煙火氣,也由此找到了菜市場“煥新潮”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堂吉偉德)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