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和西方重啟核談判前,伊朗緊急與中俄“對表”,獲得中方“強援”。中俄伊互動能否助伊朗破局,擺脫西方施壓?
據《聯合早報》報道,伊朗外交部近日宣布,與中國、俄羅斯就核問題舉行三方會談。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加埃直言不諱地表示,過去一年間,伊朗與中俄就“快速恢復制裁”機制,所開展的磋商“卓有成效”。
【中俄伊三方就伊核問題開展會談】
而這背后,是伊朗與西方持續數月的緊張對峙。據伊朗電視臺(Press TV)披露,德黑蘭雖已同意下周與英法德重啟核談判,但歐洲三國發出的最后通牒言猶在耳:若談判無果,8月底將推動恢復對伊制裁。這種赤裸裸的威脅,讓伊朗不得不尋求更可靠的戰略依托。
"快速恢復制裁"這把利劍,源自2015年聯合國第2231號決議。該機制本應是保障核協議執行的保險栓,如今卻被歐洲用作施壓工具。面對西方圍剿,伊朗的應對策略清晰而果斷:在赴歐洲談判桌前,先與中俄這兩個"真朋友"對表。
此外,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高級顧問拉里賈尼,近期低調現身莫斯科,與普京進行了長時間的閉門會談。這場不事聲張的會晤,傳遞出德黑蘭對莫斯科的特殊信任。
【拉里賈尼與普京會面】
而更早之前,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天津與王毅的會面,則收獲了中方"四個支持"的鄭重承諾——支持伊朗捍衛主權、抵御霸凌、通過談判維權、堅持睦鄰友好。
而就在四個月前,三國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相互尊重是解決爭端的唯一正道,呼吁有關方放棄武力威脅。如今三方再度聚首,既是對既有立場的重申,也是對西方最新威脅的強硬回應。
當前僵局的核心在于鈾濃縮這一"紅線"問題。美國要求伊朗徹底放棄鈾濃縮活動,伊朗則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不可剝奪。雙方各執一詞,導致談判陷入死胡同。就在上個月,伊朗與以色列爆發的"十二日沖突",就是這種緊張態勢的集中爆發。
【伊以爆發“十二日沖突”】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急于在10月前完成制裁程序,因為俄羅斯屆時將接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這種"搶時間"的做法,暴露出西方對國際規則的工具化利用。伊朗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的威脅言論"既缺乏依據,也不負責任"。
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角色尤為關鍵。王毅外長提出的"四個支持",不僅給伊朗吃下"定心丸",更向國際社會展示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中國始終主張通過政治對話解決爭端,這一立場在天津會晤中得到伊朗方面的高度認同。伊朗外長明確表示,德黑蘭不尋求發展核武器,但絕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王毅與伊朗外長進行會晤】
而中俄伊三邊對話機制的形成,正在重塑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對伊朗而言,這一機制提供了抗衡西方壓力的戰略支點;對中俄來說,則是維護地區穩定、踐行多邊主義的重要平臺。三方在核問題上的協調配合,向世界證明:對話協商才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正道。
但挑戰依然存在。伊朗"不發展核武"的承諾,目前僅獲得中俄認可。如何讓地區國家和美歐采信,仍是未解難題。鈾濃縮分歧若不能妥善解決,地區火藥桶隨時可能被重新點燃。而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也讓伊朗不得不將中國,視為最可靠的"強援"。
從更宏觀視角看,中俄伊三邊互動反映了全球權力格局的深刻變遷。當西方沉迷于制裁大棒時,新興國家正通過建設性對話開辟新路。伊朗選擇在此時強化與中俄合作,既是對西方霸凌的回應,也是對多極化世界的擁抱。
【伊核問題步入關鍵時期】
在未來的數月間,伊核問題即將步入關鍵時期。歐洲的制裁威脅、美國的強硬立場、伊朗的戰略選擇,都將接受考驗。
而中俄作為負責任大國,將繼續為政治解決爭端貢獻智慧。這場博弈的結局,不僅關乎中東穩定,也將深刻影響全球治理體系的演變。
歷史經驗表明,武力威脅和單邊制裁從未真正解決過任何問題。中俄伊三方的外交努力,或許能為陷入僵局的核問題帶來轉機。
當西方仍在揮舞制裁大棒時,東方智慧正在為世界提供另一種可能——那就是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相處之道。這條路或許曲折,但無疑是通往持久和平的唯一正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