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空氣仿佛又一次凝固了。就在以伊“十二日沖突”停火整整一個月的日子,中國和俄羅斯的專機幾乎同時降落在德黑蘭的國際機場。
這是一場不動聲色卻波瀾壯闊的會晤,更像是一場在風暴來臨前悄然吹響的集結號。從中東戰火燃起那一刻起,伊朗便在尋找一個真正能信賴的伙伴,而這一次,它似乎終于等來了強援。
伊朗的等待并不容易。這一個月來,德黑蘭的街頭表面平靜,內心卻如同火山般翻涌。以色列的導彈才剛剛停歇,美國的航空母艦仍然在海面游弋。
伊朗清楚,停火并不代表和平,一切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歐洲三國不斷放話,如果核談判沒有實質進展,將在8月底恢復對伊朗的制裁。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面對多方壓力,伊朗沒有坐以待斃。它選擇主動出擊。先是宣布與中俄舉行三邊核問題會議,又安排高級顧問拉里賈尼低調訪問莫斯科,緊接著,德黑蘭再度敞開大門,迎接來自中國的代表團。這一系列動作,透露出伊朗的外交節奏在加快,它要在談判桌上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在核協議問題上,伊朗始終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不接受無條件的讓步。美國則一再要求伊朗徹底放棄鈾濃縮活動,想用一紙協議徹底解決核擴散的風險。
雙方在這一核心問題上針鋒相對,談判自然陷入僵局。多輪磋商無果之后,歐洲三國開始坐不住了。雖然它們一邊希望美伊重啟協議,方便自身與伊朗的經貿合作,另一方面又不敢違逆美國的立場,始終扮演著“騎墻派”的角色。
這正是伊朗選擇中俄作為對話優先對象的原因。四個月前,中俄伊三方在北京舉行過類似會議,并發表了聯合聲明,強調“相互尊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如今再次聚首德黑蘭,昭示著這條路線正逐步形成體系化的戰略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并沒有指望中俄為其發展核武器背書。中俄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核大國,歷來堅定反對核擴散。這一點伊朗心知肚明。
它此番與中俄互動,更大的考量是爭取戰略支持和國際輿論平衡,以此為自己在面對美歐時增加籌碼。尤其是中方,始終秉持“相互尊重、和平發展”的原則,對伊朗來說,正是理想的后盾。
而這一切的轉變,似乎也是伊朗在“十二日沖突”后的深刻反思。在那場短暫卻激烈的軍事沖突中,美國不僅親自下場,還公開喊話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
伊朗雖然暫時低頭,卻并未認輸。它迅速修復了核設施,強化防空系統,同時調整國內外交策略,不再執著于單邊表態,而是開始尋求多邊合作,尤其是加深與中俄的戰略互動。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伊朗—俄羅斯聯合海軍演習悄然展開。這場演習的意義遠不止于軍事層面,它更像是一種戰略上的宣示:伊朗并不孤單,它正在構建一個新的安全合作圈。
演習開始當天,伊朗外交部又發布聲明稱,即將與英法德三國外長舉行新一輪核協議會談。這場多邊外交的連續劇,顯然伊朗已經策劃已久。
但真正讓美國和以色列感受到壓力的,還是中俄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就在特朗普再次發出“可能轟炸伊朗核設施”的威脅時,中俄包機齊飛德黑蘭,釋放出強烈信號。
雖然這不是外長級別的磋商,但中俄顯然已經“不愿再袖手旁觀”。結合此前王毅外長對伊朗“四大支持”的承諾,這一次的行動可以說是“說到做到”。
伊朗方面也在積極配合。外交部發言人伊斯梅爾·巴加埃在記者會上表示,伊朗已暫停鈾濃縮活動,但不會徹底放棄。這一表態雖然模糊,卻為對話留下了空間。更重要的是,伊朗開始主動調整言辭,不再高調宣稱“扛得住打擊”,而是用實際行動展示恢復力與戰略定力。
特朗普方面也在權衡。他的社交媒體發文雖然強硬,但其中“如果有必要”的用詞表明,美國也不愿輕啟戰端。
畢竟,攻擊伊朗核設施的代價并不小,尤其是在中俄明確表態支持伊朗之際。這讓美國必須多一層顧慮,不敢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的“食物中毒”也為局勢增添一抹詭異的色彩。正當以色列國內外事務焦頭爛額之時,內塔尼亞胡突然因急性腸炎入院治療,聽證會被迫延期。
外界猜測紛紛,這是否是一種策略性的“退場”,為以色列下一步行動爭取時間?畢竟,英法德三國已經為伊朗劃下了“8月底談判成果”的最后期限,而美國的關稅政策也將在8月開始全面實施,屆時特朗普或將有更多精力聚焦中東問題。
伊朗自然明白這一點。它一邊推進與歐洲三國的會談,爭取避免新一輪制裁,一邊加緊修復防空系統,并在公開場合展示俄羅斯制造的軍備。
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防空系統的來源,但種種跡象表明,這套新系統極可能是俄制S-300,或者是伊朗自主研發的“巴瓦爾”。這一舉動,既是對以色列的震懾,也是在向外界展示伊朗的恢復能力與軍工實力。
對于中國來說,伊朗的選擇無疑是一種信任的體現。中國沒有在中東謀求地緣霸權,但一直致力于推動地區穩定與和平發展。與伊朗的合作,也并非基于軍事聯盟,而是著眼于經濟共贏。
此前簽署的4000億美元大項目,就是雙方戰略合作的典范。如今,隨著伊朗再次主動靠近中國,這一合作有望重新啟動,為伊朗經濟注入新的生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出現,不僅是伊朗的強援,更是中東局勢的穩定器。在美伊關系對峙、以色列政局動蕩、歐洲三國騎墻觀望的當下,中國的到來,顯得尤為關鍵。它既能為伊朗提供戰略支撐,也能為核談判注入理性與希望。
未來局勢如何演變,關鍵在于伊朗是否能夠持續展現戰略耐心與靈活度。如果一味硬碰硬,只會重蹈覆轍,陷入制裁與沖突的惡性循環。但若能依托中俄,穩住局勢、發展經濟、爭取國際理解,伊朗或許真的能走出一條不同以往的路。
這不僅是伊朗的機會,也是整個中東的機會。在喧囂與戰火中,中國的身影如一股清流,帶來和平與發展的可能。
對于伊朗來說,這一次的等待,或許真的等來了改變命運的強援。下一步,德黑蘭如何接住這份支持,將決定它在未來中東棋局中的地位與方向。
中國代表的抵達,不是一場普通的訪問,而是一場帶著使命的遠征。在這片古老而多變的土地上,每一次握手,每一場對話,都是歷史的書寫。伊朗是否能把握這次機會,不只關系國家興衰,也將深刻影響中東未來的走向。眼下的德黑蘭,注定將成為全球目光交匯的焦點。
信息來源:
伊朗將同德法英就核問題進行談判 中方回應
2025-07-21 16:35·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