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張玉林
7月15日,在遼寧朝陽市大凌河景區內,一個暴走團與消防車、救護車在道路上僵持引起熱議。
目擊者發布的視頻顯示,100多人的暴走團列隊時,遇到消防車和救護車,救護車開著雙閃提醒鳴笛變道上前,雙方僵持后,以救護車靠邊讓行,暴走團列隊通過告終。
從這場對峙不難看出,當健身權利擠壓公共安全空間時,個體健康追求已異化為對社會健康的傷害。
健康迷思:被異化的養生狂歡
權威期刊《柳葉刀》指出,60歲以上老人每日步數超8000步后,死亡風險反而升高。暴走團推崇的日行萬步,并不完全適合所有老年人,但步數排行榜的攀比使運動異化為自我感動的數字游戲。
事件中,統一制服與口號構建的“儀式共同體”,難免催生法不責眾的心理豁免機制。當健身異化為對公共規則的系統性踐踏,養生之道就會成為社會健康之敵。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健康”涵蓋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三維平衡。暴走團阻塞生命通道的行為,不僅破壞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平衡,更因群體性偏執導致心理維度失衡。
城市失能:被道路收容的銀發活力
為何選擇馬路健身?當公園遠在3公里外,平坦的機動車道成為老年人健身場所的無奈之選。
此外,事件中景區工作人員回應“需請示領導”、當地文明辦公式化表態“已記錄”,暴露老年需求在決策鏈末端的現實。這種尊老式妥協形成惡性循環,違法成本越低,群體性違規越猖獗。
健康是權利,更是責任。在該事件中,相信通過空間再造、規則重塑,可以找到老齡化社會健康共同體的破局之道。
在寸土寸金的現代化都市和高密度的社區中,想要新建一處健身場所并不容易。城市應盡量在人口密度大、輻射范圍廣的區域,充分挖掘利用城市“金角銀邊”等空間,科學布局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場地設施。例如,杭州市拱墅區將高架橋下荒地改造成健身公園,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的難題。
解決此類沖突,需要建立剛性的公共空間治理機制,讓阻擋應急通道的行為付出法律代價。加強路面執法,對于存在違法的暴走行為要堅決給予處罰,引導老年人利用合法場地使用健康的方式鍛煉身體。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居委會宣傳、社區教育等方式深入每個家庭,讓每個人都意識到暴走團存在的問題。
當消防車無需為暴走團倒車,當銀發族的腳步踏在專屬綠道而非冰冷瀝青路,健康中國的終極目標正是讓每個群體的渴望都被規則框架溫柔容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