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不少網友吐槽上海的蟬“比往年多”,
白天會在樹上“下雨”,
晚上會在枝頭鳴叫。
有人稱,被夜間蟬鳴吵得無法入睡,
也有人被樹下滴液困擾。
相關話題一度沖上了熱搜。
對此,有部分網友提出解決辦法——吃掉,大家怎么看?
蟬能吃嗎?
蟬的確有食用和藥用價值。蟬蛻(殼)是一種中藥,含有甲殼素、蛋白質,是重要的辛涼解表中藥。蟬體蘊含豐富營養物質,有很多蛋白質,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也高于一般肉類。
早在周代,古人就已經吃蟬。根據漢代鄭玄的箋注,《禮記·內則》提到的“蜩”就是蟬。《齊民要術》記載了當時蟬的三種做法:烤、蒸、煮。
時至今日,我國很多地方還有夏夜“抓爬叉”“抓知了猴”的習俗,也就是在樹根周圍的地面上找洞,這是蟬的若蟲從地下鉆到地面留下的洞,洞附近常見蟬的若蟲,被認為是蟬整個生命周期中最有營養價值和口感最好的階段。
受到環境退化、高強度農林養護等因素的影響,蟬的數量銳減,以至于要靠規模化的養殖才能滿足一些地方的食用需求。
相應的蟬價也水漲船高,7月21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網絡平臺上看到,體長三至四厘米的“知了猴”單價在0.9元至1.1元,查看銷量排名較高的商戶,這些“知了猴”主要產自山東、河南等地的林地、果園,由農戶采集有蟬卵的枝條埋入土內,兩三年后,當若蟲爬到地面或剛爬上樹干、枝條時采收。由于“知了猴”上樹后幾個小時就會脫殼成熟,養殖戶還會在離地幾十厘米的樹干上捆上光滑的障礙物,“打斷”它們上樹成熟的過程。
去年,有河南媒體報道,有人僅一個晚上就撿到了價值一兩千元的“知了猴”。
網絡平臺上銷售的知了猴。
雖然蟬的確可以食用,但相關管理部門和綠化養護專家并不建議在綠化養護程度很高的城市化地區捕食蟬。
因為蟬的主要食物是樹木根系或枝干中的汁液,在蟲害高發季節,城市綠化使用蟲藥的可能性較大,存在內吸性或系統性殺蟲劑中的高濃度有害物質積蓄在樹中,進而通過樹汁遷移到蟬體內的風險。
此外,路邊的行道樹等綠化長期接觸汽車尾氣,可能富集土壤中的鉛、鋅等重金屬,還可能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環芳烴;香樟等樹木天然帶有烷烴類、酚類、烯類、樟醚等成分,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這些物質也可能通過攝食蟬而遷移進人體。
這個道理其實大多數人都懂,野生食源的風險遠大于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的,想吃“知了猴”的,建議從規范養殖渠道購買,一來更放心,二來省力,三來不用擔心“失手”破壞公共綠化。
蟬能“閉嘴”嗎?
蟬叫得人心煩!能不能閉嘴?
對于一些覺得蟬鳴是噪音的人,專家表示理解,但呼吁人們對自然寬容些,保持同理心,一來它們叫不了幾天,二來它們一輩子就為了這一刻。
“蟬為了繁衍而鳴叫,短短幾天的鳴叫要用兩三年甚至十多年的蟄伏才換來,屬實不易。”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會鳴叫的蟬是雄成蟲,是雄蟬以每秒上百次的頻率不斷震動位于腹部的兩片鼓狀膜產生的,引誘雌蟬前來交配。
一般的蟬有3年至9年的生活史,它們大多數時間以若蟲狀態蟄伏在地下,北美有一種十七年蟬,需要在土中穴居十七年才能破土而出,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長壽的昆蟲之一。
等蟬破土而出,上樹發展為成蟲后,它們往往只剩兩三個月的壽命,這段時間的使命就是交配產卵。
蟬的生活史。 來源: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
蟬會叫不稀奇,近期引發網友熱議的,更多是“蟬尿”。
蟬尿的視覺沖擊不小。 來源:cicadamania.com
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的工作人員解釋說,“蟬尿”只是陣仗嚇人,其實對人沒有危害,主要成分就是樹汁。
近期網上流傳的“噴尿蟬”主要是蚱蟬,俗稱金蟬、知了、黑蚱蟬等,是蟬科蚱蟬屬的動物,也是該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平原和山區,主要棲息在各種闊葉樹上,是上海相對數量最多的蟬。
大部分昆蟲排尿一般會以滴落式進行,蚱蟬之所以會噴射尿液,是為了提高從樹汁中提取營養的效率。大部分樹木汁液的營養價值不高,其中95%是水,即使蚱蟬喝飽一肚子樹汁,里邊的營養也不夠用,所以每天幾乎都要“喝”掉自身體重約300倍的樹汁。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論文指出,蟬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昆蟲,體內腸道較寬,每天要處理大量液體,以流體噴射方式快速排出是最高效方式,其尿液噴射速度高達3米/秒,是大象的3倍。正因為噴射能力強大,蚱蟬進化出了強大的“憋尿”能力,其肛門觸針會形成一個夾角讓尿液積聚,達到一定量后,用巨大的力量甩出去。
此外,如果感到威脅,蟬也會被“嚇尿”,它們會通過加速排泄來減輕身體重量,然后快速飛離危險源。
今年蟬特別多?
有不少網友覺得,今年上海的蟬鳴、“蟬尿”程度似乎大于往年,覺得今年蟬特別多。
對此,專家認為目前尚無權威的監測數據或研究作為專業判斷依據,但隨著上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大,蟬鳴的回歸、頻繁將是一種趨勢。
“僅就上海植物園監測的情況來說,我們并未覺得今年園內的蟬明顯增多。”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郭江莉表示,上海常見的蟬類有黑蚱蟬、蒙古寒蟬、蟪蛄等,在上海植物園“安家”的主要是黑蚱蟬,近期公園夜游活動中的確觀察到不少蟬,但數量沒有明顯多于往年。
上海數量較多的黑蚱蟬(圖左)和北美的十七年蟬。 來源: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
記者也隨機采訪了一些路人和網友,他們中超過80%的人都是從網上知道“今年上海蟬特別多”的消息,上了歲數的居民似乎對蟬鳴、“蟬尿”的寬容度更高,他們普遍覺得這些是小時候“鄉愁”的一部分,“現在年輕人接觸自然的機會反而少,抓蟬吃這種事情可能都沒聽說過”。
不過,這些說法也不能排除部分地區的確處于蟬“大年”的可能。有專家認為,考慮到蟬的生活史主要在地下,至少蟄伏兩三年后才以更顯性的狀態示人,因此今年一些地區“集中冒出來”的蟬很可能是兩三年前的蟲卵孵化而成,而三年前城市正處于人類對自然干預活動驟減的“安靜期”,的確有更多蟲卵有機會發展為成蟲。
2022年夏天,記者曾采訪過滬上公園綠地的螢火蟲狀況,受訪的曾有螢火蟲分布的公園綠地均出現蟲況好于往年甚至處于近年來巔峰水平的情況。“有幾種人類活動會嚴重威脅螢火蟲的生存,比如光污染。”郭江莉表示,夜間高強度的人造光源會嚴重干擾螢火蟲的求偶信號,使其繁殖效率大打折扣,進而導致種群數量銳減。
上海城市綠化養護領域日漸流行的“無為而治”和生物防治技術,可能也是讓蟬鳴明顯回歸的因素之一。
人民公園的綠化養護專家告訴記者,為減輕蟬刺吸和產卵對園林植物的危害,常用的防治方法有三種:剪除并集中銷毀有蟲卵枝條;6月至8月若蟲老熟并于夜間爬出地面時人工捕捉;7月至8月成蟲危害和產卵高峰期使用殺蟲燈和觸殺性藥劑防治。
修剪黑蚱蟬產卵枝條。 來源:人民公園
“近年來蟲藥用得越來越少,幾乎不用了,一來公園游客多,比較敏感,二來的確有很多對環境影響更小的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害蟲數量。”該專家介紹,人民公園海棠園是上海首批成功創建的城市綠地綠色防控示范區,針對黑蚱蟬蟲害,現在采用的是綠色防控手段,即通過精心修剪、精準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減輕蟲害。
藥打得少了,益蟲和蟬的天敵多了起來。“很多林鳥喜歡吃蟬,我們還觀察到鳳頭鷹也喜歡吃,這讓不少珠頸斑鳩、烏鶇‘高興壞了’,它們都是鳳頭鷹的主食,現在有蟲可以吸引‘火力’了。”郭江莉說,“自然之手”比很多人認為的更有力量,只要人類把“干預權”完全還給大自然,蟬的數量會逐漸恢復到平衡可控的狀態。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陳璽撼
微信編輯:Wing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