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水八仙”頭牌,雞頭米一直是江南人餐桌上的“心頭好”。近日,在吳中區甪直鎮的水八仙生態文化園內,鋪滿水面的圓盤狀綠葉中,點綴著紫色花朵,不少花朵已經化為今年頭一撥雞頭米蒲頭,正進入最后的生長沖刺期。天剛蒙蒙亮,種植戶們就已開啟了一天的忙碌。
清晨五點的澄湖水面還籠罩著薄霧,種植戶張海明已經踩著露水鉆進芡實田。他彎腰撥開臉盆大的綠葉,指尖輕輕一捏紫紅色花苞,掰著指頭算賬:“蘇芡二十號5月28日種的,開始的時候雞頭小,之后越來越大,大的有一斤多。今年比去年長勢好,白天熱,下陣雨,晚上有露水。再過半個月就能嘗鮮。”他隨即剝開一個成熟的雞頭米蒲頭,棕紅色外皮下隱約透出珍珠般的瑩白,空氣中飄著清甜的草木香。
種植戶陳阿二今年種植了8畝雞頭米,清晨4點半他就下田了。早上8點,他已經完成了施肥、換水等工作,正手持專屬工具——頂端套著網兜的長竹竿,用力掀起一片碩大的圓葉,露出下方的嫩葉,“新葉正處生長期,一旦被老葉蓋住就長不好了,雞頭自然也長不大,必須把老葉挑開或弄破,給新葉留出足夠空間。”
從5月底栽種幼苗至今,雞頭米已走過近兩個月的生長周期。眼下,走進田間深處可以看到,部分植株已悄然開出紫色的花朵,零星掛果的雞頭藏在水下,已有拳頭大小,正處在決定產量和品質的關鍵階段。
雞頭米在高溫干燥的環境下,生長就會受到抑制。這幾天氣溫比較高,陳阿二每天早上4點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來田里看看。“氣溫一高,就得趕緊加高水位,最好能達到30厘米以上,以便給植株降溫,這可是保命的活兒。”他表示,除了降溫,還要注意水的渾濁度,一旦水渾濁了,就得趕緊換水,要不然水里氧氣不夠,也不利于雞頭米的生長。
水八仙生態文化園所在的澄湖農業園,是蘇州市規模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優的水生蔬菜基地之一,也是蘇州地產雞頭米的主要生產區。為了避高溫,園區里的農戶們調整了作息,清晨4、5點下田,趁著氣溫尚未攀升,盡快完成施肥、換水等工作,到早上8時許太陽漸烈時收工。高溫下的田間地頭,每一片被挑起的圓葉、每一次水位的微調,都藏著他們對豐收的期待。
“到10月上旬基本上結束,這個主產區基本上面積在8000畝左右。”吳中區澄湖水八仙水生蔬菜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全龍介紹,今年天氣格外“關照”,既沒遇上連續高溫炙烤,也沒遭強臺風打擾,目前雞頭米的長勢較好,“按照目前長勢,頭茬雞頭米將于7月底零星開采,產量預計與往年持平。”
原標題:《江南時鮮美味不可錯過,蘇州雞頭米本月底零星開采》
欄目編輯:黃佳琪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記者 唐聞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